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受到中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交易规划等方式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行为。企业的最大目标是每股盈余最大化,而会计盈余的衡量基础所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  相似文献   

2.
盈余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到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需要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追求利润最大化、节约税收和管理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积极影响相比,盈余管理更多地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消极影响。为了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盈余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快会计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通过改变审计委托人来调整盈余管理的博弈方,以强化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4.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追求利润最大化、节约税收和管理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积极影响相比,盈余管理更多地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消极影响.为了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盈余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快会计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通过改变审计委托人来调整盈余管理的博弈方,以强化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为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利用预售制度和会计政策选择等多种手段影响盈余的行为.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活动的动因及手段进行分析,指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规范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措施,以期达到增强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识别能力,利益相关方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蒋冰丛 《时代经贸》2013,(20):14-14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的前提下选择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是企业作为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只有对盈余管理理性对待与恰当运用,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盈余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升级。本文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并提出了解决盈余管理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盈余管理视角下的新会计准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晓妮 《经济师》2010,(9):178-179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手段人为影响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盈余的行为。过度盈余管理将给企业、投资者、社会资源配置带来不利影响。会计准则是治理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文章着重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旨在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完善会计准则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在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财务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规范企业盈余管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盈余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盈余管理的特征和实质,提出了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观点。在此观点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动机和具体动机,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新的途径,而在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以及会计准则不完善等主客观原因下,企业实行了盈余管理,从而带来了损害投资者利益、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诚信社会构建等负面影响。为此,可以考虑从调节中小企业板上市门槛、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现有会计准则和构建诚信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减少以及减弱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赵彬  任亚林 《经济师》2001,(2):168-169
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会计学界曾对企业存在的盈余管理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而且多为实证研究成果。在我国,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各种利益关系人也对我国企业中大量存在着的盈余管理问题越来越重视,会计界也逐步展开了对我国企业中的盈余管理的研究。一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主体为达到一个目的,干预企业的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企业中为什么存在盈余管理?笔者认为主要由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三个客观条件决定的。一是经济利益的刺激。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刺激因素。比如,企…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观点认为适度的盈余管理体现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另一些观点则认为盈余管理使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使会计信息失真,应加以限制和防范。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动因、手段和特征等方面着手,对如何判断和规范盈余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宋世梅 《经济视角》2008,(11):62-64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4.
叶敏 《经济师》2004,(12):265-265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 ,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 ,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实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的前提下选择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是企业作为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只有对盈余管理理性对待与恰当运用,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盈余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升级。本文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并提出了解决盈余管理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基于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控制或者调整会计报表的会计利润信息,以便于得到最大化的利益的行为。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具体的目的体现在增加企业资本、减少纳税和逃避债务合同的限制等方面。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误导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加强审计监控力度以及增加监管的力度来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负面影响,遏制企业盈余管理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在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财务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规范企业盈余管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影响盈余管理动因之一的政治成本来分析盈余管理,介绍政治成本下的盈余管理。分析盈余管理的类型.在政治成本的作用下企业可以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利润和拉平利润,最后本文提到了几个影响政治成本的变量。  相似文献   

19.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因此,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来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与成本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盈余管理是指当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正因为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也不同于超出制度许可范围的盈余操纵,盈余管理问题已成为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试图对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务件及动机作出解释,接着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并提出了有效规制盈余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