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1995~2009年22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及其就业效应,并利用结构分解法(SDA)分析了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2000~2009年增加值出口对各行业总就业的边际拉动量均趋于下降,但对大部分行业总就业的拉动量趋于增加。从分技能来看,增加值出口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中等技能劳动力次之,高技能劳动力最小。尽管增加值出口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呈现强劲的上升态势。进一步考察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发现,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规模扩张是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劳动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是抑制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1990—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本文通过计算各项最终需求对工业行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和工业行业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系数等指标,研究发现投资需求对工业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工业行业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逐年上升,消费需求对工业行业的拉动作用较差,工业行业对消费的依赖程度趋于下降,出口对工业行业的作用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显著,各项最终需求对不同工业行业的影响差异明显,应在采取长短结合的政策中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生产者服务进口影响中国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长期而言,生产者服务进口额每增加1%,服务业的就业将会增加0.24%,但对制造业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其中,信息服务进口对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都没有显著影响;交通运输服务进口额每增加1%,制造业(服务业)的就业水平将会增长0.147%(0.275%);其他商业服务进口额每增加1%,服务业的就业水平将增加0.189%,但对制造业就业没有显著影响。短期而言,生产者服务进口对就业同时产生促进效应,但效应较小。政府应降低生产者服务进口壁垒以促进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量化分析中国省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方法: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投入产出表各部门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出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国民经济均有显著的拉动和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产业数字化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而西部地区数字产业化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大多数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的时间趋势均呈交叉关系。中国数字产业属于“投资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受出口需求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对数字产业化部门的诱发效应及依赖程度整体上大于产业数字化部门,但产业数字化部门受消费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大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税收贡献效应最为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各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和税收贡献效应大于数字产业化。研究创新: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分类为基础,构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系统、客观...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数据库(UIBE GVC Index),本文首先从前向与后向联系的角度对2000—2014年中国整体及不同类型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的程度、生产长度和位置进行测算,关注金融危机尤其是2011年后中国参与GVC分工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行业研究参与GVC分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GVC分工方面:中国整体行业后向参与度远高于前向参与度,两者均呈现“M”型演变趋势并于2012年之后下降;整体行业参与GVC分工的位置居于下游,呈“N”型变动趋势并在2012年后回升;制造业GVC参与度更深,而服务业GVC分工位置更高;高技术行业的GVC参与度和位置都高于中低技术行业,光电设备等高技术行业前向参与度有所提高。对就业的影响方面:不同行业参与GVC分工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行业位置指数尤其是后向参与度的提高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一次跨境的简单GVC对就业的正向拉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前向参与度;与整体行业不同,相对于服务业与中低技术行业,制造业与高技术行业位置的提高将促进就业;服务业前向GVC复杂生产长度以及整体与细分行业的简单GVC都与就业正相关。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国GVC升级与同步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J曲线效应与汇率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J曲线效应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进出口,但是其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在短期内贸易收支甚至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动。例如本国货币贬值,应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使贸易收支改善。但是实际上,本国货币贬值后,因为进出口的合同都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前签订的,因此短期内出口数量不会立即增加。但是由于本币贬值,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就会下降,从而出口金额(出口价格×出口数量)也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后,价格的下降慢慢使需求上升,使出口金额也随之增加;对于进口,由于本币贬值不影响以外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  相似文献   

7.
基于重庆20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从产业关联性和波及效果两个维度,用消耗系数、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定性分析.数据分析表明:重庆物流业对第二产业有较强的依赖,并对第二、三产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物流服务大部分由第二产业消费,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性;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于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24):249-252
随着近年来进口的大幅增长,进口对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我们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仅要考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要考虑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以中国进口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作为研究选题,研究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在从需求角度出发,贸易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实证研究说明尽管进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一个负向因子,但是从系统角度来看,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较强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综合上述分析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GMRIO模型,构建充分考虑各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中间投入技术系数差异的环境贸易平衡(ETB)和污染贸易条件(PTT)测算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结果发现,1995~2009年中国CO2和三种污染物的ETB均为赤字且赤字额呈扩大趋势,出口规模效应是导致其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但出口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是抑制其增加的最主要因素;PTT均大于1,“污染天堂假说”成立,不过整体呈下降趋势,出口排放强度效应是导致其下降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使用1996~2010年中国对18个国家(地区)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主要东道国(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进出口创造效应;中国对资源丰裕类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最强的出口创造与进口创造效应,对发达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出口创造与进口创造效应,对新兴经济体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出口创造效应与较弱的进口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