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守本 《中关村》2008,(6):98-101
“海归”,别名“海龟”。龟者,“龟兔赛跑”之忍者也;步履蹒跚,目标如一,锲而不舍,志在必得。龟背又是“甲骨文”之载体,这个别有意味的名词,冠在世界最知名的电脑公司前面,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因之,我更喜欢“海龟”这个代名词。在我的案头放着夏颖奇博士主编的中关村“海归”系列丛书。从2004年出版的《海归抢摊中关村》发轫,一发而不可收,每年一部,  相似文献   

2.
海归潮涌中关村“高聚工程”聚英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磊 《中关村》2010,(2):20-21
中关村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2010年1月8日,旨在为高端人才聚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提供服务的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服务大厅、中关村西区协调管理委员会、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揭牌。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2010,(9):16-27
探寻中国大学的症结与出路 教育是一切文明的基础,而中关村集中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78所高等院校,以中关村为代表的213家科研院所,以及2000多家海归人才组成的高科技公司,可以说中关村是中国人才和教育精英的汇聚之地,是孕育知识经济元素的摇篮。名为《中关村》,身在中关村,我们为此自豪,我们也为此投入精力和持续的关注。比如我们的杂志,  相似文献   

4.
萧惑之 《中关村》2009,(1):100-103
权当序言在《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主编的《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有“中关村第一村民”雅号的纪世瀛先生,热情洋溢地振臂高呼“中关村精神万岁”!博得长久的雷鸣般掌声。2008年5月中,汉青社长拿来纪先生关于论述中关村发展的长篇文章,我作为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5.
饮水思源,睹物思人。中关村有它的历史,有它的足迹。而《中关村》杂志记载了它的发展历史,卫汉青同志则成了中关村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卫汉青和我一样,是中关村的老村民了。《中关村》杂志是我非常关心的杂志。《中关村》杂志是一本很不错的刊物,它的内容显出一份持重,和卫汉青的风格有关吧,宽容和友好。我对《中关村》杂志的感情,归根结底是对中关村试验区的感情。联想起源于中关村,发展于中关村,生根于中关村。  相似文献   

6.
9月14日上午10点,在海淀体院西路甲2号,记者见到了有“中关村创始人”之称的纪世瀛。等他的时候,记者看到院子里有一块3米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刻着由严济慈题写的“科技之光”的碑文,虽然只有800余字,可一段中关村传奇般的创业史却是清晰可见。作为北京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的院长,纪先生是直接从教室出来见我的;知道他一个小时后还要回教室,我们的访谈很快就进入了正题。《中关村》:有人说您是中关村的“村长”,也有人说您是中关村的创始人,您喜欢哪一个称呼?纪世瀛:都不准确。我最喜欢的是“中关村第一村民”这个称呼。为什么?因为村长是要下台的,而我这个村民,只  相似文献   

7.
题记2007年初,《中关村》杂志总编辑卫汉青主编的《中关村创新谱》在北京第三极书店举行盛大的首发式,引起不小的轰动。经济学家萧灼基、中共海淀区委书记谭维克、北大教授张颐武、军旅作家王宏甲等社会名流,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多有醒人之语,入耳难忘。中关村的发展是中国未来动力的引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英雄,‘创新中国’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关村的‘黄金实践’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前,本刊就中关村科技园区“双优评选”活动采访了中关村早期创业者之一、首届“中关村优秀企业家”获奖者、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中关村》:柳先生,作为中关村的早期创业者之一,作为中关村企业家的代表之一,您觉得“中关村双优评选”这一活动的意义何在?柳传志:1984年,联想创立的时候,中关村也是刚刚起步。转眼间过了十几年,中关村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区了。我认为这里面的成功经验应该好好地总结和宣传,在这里创业的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也应该好好的总结。在我看来,中关村应该说是最早经历新旧体制交锋的阵地,也是中国计划  相似文献   

9.
张越 《中关村》2013,(5):68-70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让来自中国创新的发源地的‘中关村人’想到了“中关村梦”,也让中国软件与信息产业的聚集地中关村软件园想到了它的“产业梦”。从2010年到2013年,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从第一个十年跨入到第二个十年。在这个跨越的过程中,中关村软件园也从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市场孵化器,转向到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管理当中。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9):123-123
打破科技报道传统界限“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成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广告名牌,树起“新科技”的大旗。《中关村》要领导的无疑是科技创新的队伍,着眼点在“新”,也就有了一个无止境的开创环境。但是翻开一本本精美的杂志,我们看到了工厂,看到了中关村,看到了科技人物,看到了创业史,就是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新科技的东西。名叫《中关村》的杂志,已经被冠上一个标志,这个专有名词“中关村”把杂志就定义在中关村周边辐射的范围内,读者更加留意与之相关的报道,久而久之也就把《中关村》杂志想成了中关村这个地方的专有,就如北京…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3,(4)
望《中关村》期期别异毫无疑问,在境内目前所有综合刊物和专业刊物对比中,从时代性和前瞻性角度考察,《中关村》有着非常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本人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对狭义上的中关村我曾有过关注,更对今天广义上的《中关村》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的《中关村》杂志理应与狭义上的中关村有所不同。《中关村》所涵盖的信  相似文献   

12.
魅力中关村     
夏颖奇 《中关村》2005,(12):58-60
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使得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势头。26年的改革开放,也造就了中关村成为中国高科技研发的风水宝地。中关村从当年的书香学府成为今天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这里不仅诞生了联想、四通、方正、用友这样一些民族企业的品牌,而且吸引了2000多家外资企业到这里来设立子公司、研发中心或代表处。特别是最近5年来,7000多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学子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关村,创建了2800多户海归企业。这样,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海归企业三支研发大军就在中关村演绎起了一部高科技创新研发的时代交响…  相似文献   

13.
创新与发展     
斗转星移。转瞬间,迎来了《中关村》杂志创刊5周年。正像当年笔者在创刊词中所说,《中关村》与中关村同名,《中关村》是中关村的窗口。中关村人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更新观念,勇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关村   《中关村》2010,(8):108-110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掐指算起来我在《中关村》杂志"打工"已有七个年头了。虽然不曾与"土鳖"出身的老"海归"夏颖奇博士谋面,他不认识我,可我却十分熟悉他,这正如"明星"不识"粉丝"、可"粉丝"却了然于"明星",同出一辙。初识夏颖奇先生,正是缘于《中关村》杂志创始人卫汉青社长。  相似文献   

15.
马微 《中关村》2011,(2):54-56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是将10年来中关村先行先试的经验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透露出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指向。  相似文献   

16.
10年前的5月,《中关村》杂志呱呱落地。当年,我在创刊词中写道:《中关村》与中关村同名,《中关村》是中关村的窗口。《中关村》笃志要与广大读者一起,共同营造"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崇尚创新"和"科教兴国"的文化氛围,努力倡导新时代的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追求创新,追随卓越,追寻人本,全方位关注中国及世界知识经济前沿最新发展,探索和实践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文明精华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科技·资讯     
《中关村》2014,(3):94-95
大数据有望拉动中关村万亿级产业 中关村管委会近日出台了《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关村示范区将大力推动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打造全球大数据创新中心,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2016年,中关村大数据带动的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7,(1):121-121
中关村需要《中关村》我是在市里的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中关村》杂志的,在那么多的杂志中看到“中关村”三个字感到无比兴奋。杂志大开本、大气魄,内容可读性强,尤其封面设计非常好,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感觉。在我看来,中关村确实需要这样一本关注“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的新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7):125-125
定位要有特色因为地域的原因,曾经以为中关村离我是很遥远的,但一本《中关村》杂志,却迅速拉近了我与中关村的距离。《中关村》杂志最吸引我的是“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的定位,IT、汽车、教育、新农村建设、宏观经济分析等社会热点均是杂志关注的焦  相似文献   

20.
关邨 《中关村》2008,(7):100-105
近几年来,我读过关于中关村的著作不下10部,每次读完,掩卷沉思,都生发出无限的感慨。柳传志先生在推荐凌志军《中国的新革命》一书时,有一段深情的感言:“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关村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试验田,更是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摇篮与发源地。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中关村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经历了无数沟沟坎坎、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