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余国睿 《魅力中国》2013,(23):39-40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贵州的六盘水市是一座具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工业城市,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一度占到全市GDP的60%以上。但随着六盘水的深入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也由此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前进的步伐。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六盘水必须在资源开采的同时。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和发展替代产业,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论述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王忠豪 《魅力中国》2014,(4):385-385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且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全局。本文以山西省孝义市为研究对象,探索推动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的现代经济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和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在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思路,提出了上海生态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并从构建生态景观、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建设及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经济和产业结构单一、后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科学制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以城市经营的理念经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建设是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在此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生态型产业替代生态破坏型产业;实现环境保护投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东北地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日趋恶化的难题。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提高东北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东北地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山丹 《北方经济》2014,(10):61-63
正生态型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是基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系统过程,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它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源、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社会上的各种要素达到最高效率的运作。近几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嘉峪关市作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调整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走节约型、内涵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及自身努力下,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资源型城市的兴衰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态势息息相关,资源的枯竭必然影响城市的发展,甚至使城市衰竭。因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东北资源型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立足于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的转换力和应变力,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产业。  相似文献   

10.
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型城市建设,是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主线,把加快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是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诠释。本文立足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从一个地市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对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治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在发展中遇到了种种生态与能源的问题,这大大限制了城市的即时发展和扩展前景,生态经济的出现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生态经济项目等,必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同时,走生态经济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人文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匮乏,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经济效益严重递减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为了避免资源危机及其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造成的结构性衰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资源型城市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  相似文献   

13.
陈启荣 《发展》2009,(7):60-61
甘肃省白银市经济转型要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布局集群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结构型向多元结构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把全市经济发展成为科技型、生态型和循环型的新型工业经济;  相似文献   

14.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元成 《特区经济》2008,228(1):31-33
深圳经济的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中国其他城市更为显著。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深圳正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三是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针对深圳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硬资源向软资源转变,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推动深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在发展中遇到了种种生态与能源的问题,这大大限制了城市的即时发展和扩展前景,生态经济的出现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生态经济项目等,必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同时,走生态经济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人文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夏青 《亚太经济》2013,(4):121-126
基于可得的产业数据,从生态指数、环境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四者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结合分析结果,明确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生态环境的评价,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庞志明 《魅力中国》2008,(2):190-192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城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面向未来的生态城市研究因此成为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世界前沿与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集聚我国优质的煤炭资源和依托煤炭开采和加工兴盛起来的煤炭城市,以煤炭采掘、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煤炭城市产业发展刚性化严重,产业结构初级化且不合理,导致对资源和环境的损耗严重,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重重考验。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优化理论,探寻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由城市能源设施、城市供水及排水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城市邮电通信设施、城市生态环境设施和城市防灾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也是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象征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从科学规划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做起.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设施体系.构建城市防灾赈灾系统.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系统,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吴玮 《中国经贸》2010,(20):74-75
西藏正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山南等地的产业结构正从“三二一”型向“二三一”型转变。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工业,而工业一直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薄弱产业,因此本文只针对西藏工业的新型工业发展的现状、任务及途径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