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跨海通道建设提案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它可以带来广泛的积极影响。但对于此类巨型工程,需要深入探讨其建设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文章利用引力模型,实证考察了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前后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三大地区经济联系强度的演化及其经济关系格局的时空差异;并利用ARIMA模型,对三大地区人口和GDP的增长做了长时序预测。结果表明,跨海通道建设仅对于端点城市(大连和烟台)、端点区域(大连和烟台临近城市)、端点地区(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带来显著提升,而对于其他地域的影响并不明显。近期建设渤海跨海通道,其影响效应相对有限,并不会造成大范围地区经济关系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连接起来,必将使华东地区尤其是山东省与东北地区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也会改变东北亚地区的物流格局,进而影响到西伯利亚大陆桥和新哑欧大陆桥的发展.在分析南北亚欧大陆桥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对两座大陆桥可能带来的影响,构想了一条亚欧大陆桥"中干线",并论述了中干线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亚欧货物流通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环渤海陆路物流网络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BSCC)的建设问题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选取环渤海地区以及与其保持紧密联系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借助大时间跨度的连续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个时间断面的陆路物流联系网络,探讨BSCC的建设为环渤海地区陆路物流网络格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1)BSCC的建设对提高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乃至东北东部地区的物流联系总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BSCC的影响范围仅限于渤海海峡两端的区域,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渤海地区物流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3)铁路物流网络受到BSCC建设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物流质量"和"交通距离"两个方面修正传统的引力模型和引力势模型,构建了城市物流联系引力模型和城市物流地位模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城市群的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大半岛城市群物流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使两大半岛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引力明显增强,各城市的物流地位显著提升,通道直接连通的烟台和大连物流引力和地位提升幅度最大,而与通道有较好区位关系的城市次之,距离衰减规律明显;两大半岛城市物流联系的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多层次的物流联系网络格局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冯立新  杨效忠  姚慧  卢松 《经济地理》2011,31(2):189-194
骨干交通设施是旅游发展的主要媒介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网络通达性指数、三步深度值、空间距离通达性指数等3个指标和点的中间中心度、线的中间中心度2个指标分别定量分析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区域高速公路网、铁路网通达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交通通达性、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线路变化等多种因素,认为:大连、烟台成为新的旅游交通枢纽和旅游增长极;跨海通道旅游发展轴将凸显,此轴辐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山东山水圣人与齐鲁文化旅游辐射带和辽中南旅游辐射带;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由"双核、四轴、三块、五区"演变为"双核、二轴、三块、六区、两面"。  相似文献   

6.
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烟台至大连纵贯渤海海峡的海上火车轮渡和蓬莱至旅顺的南桥梁北隧道跨海通道正在筹划建设。渤海海峡天堑将化为通途,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近在咫尺。海上高速列车,通过海峡两岸仅儒40分钟。她将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历史效益为世界所瞩目。  相似文献   

7.
关于兴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研究课题自1992年提出,历时10余年,其基本设想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形,在蓬莱———旅顺之间以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相结合的形式,建成全天候、多功能、便捷通达、连接渤海南北两岸的交通运输干线,全面沟通环渤海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进而北上与老东北工业基地、东北亚国家及横贯俄罗斯的欧亚大陆桥相接,南下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及横贯中国的欧亚大陆桥陇海线相连,最终形成一条总长约4000多公里(国内部分),贯通我国南北、连接东北亚及亚洲和欧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振兴东北老工业…  相似文献   

8.
正在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要建设的渤海海峡通道,琼州海峡隧道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跨海工程不仅仅连接了两个被海洋隔开的区域。对经济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也能代表中国经济、科技、建筑等综合实力。跨海工程规模浩大,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属于超级工程,是改天换地的大手笔。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我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的大量客货交流,只能绕道京山、津浦、胶济等铁路长距离运输,不利于地区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可以缓解关内外的运输压力,减轻京津冀区的交通运输压力,促进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可以促进黄渤海区域城市群的发展,促进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发展;对环渤海区域港口和旅游创新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连位于我国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濒黄海的大连湾,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与东北大陆相连。是通向国内外的水陆交通枢纽,是我国重要进出口基地,东北对外贸易中心,辽南工商中心,文化中心。其城市性质的确定,不仅对大连市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东北,尤其是经济联系区内的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分析大连市在全国和经济区域中的地位,城市的主要职能和作用以及历史演变,现有基础和发展条件等,对大连城市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战略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2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应用前、后向加权完全联系指标研究了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对其它地区的供给推动作用和需求拉动作用,应用空间联系指数分析了各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前、后向经济联系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京津、中部、西北、西南、北部沿海等五大区域对其它地区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而西北、中部、西南和南部沿海的供给推动作用高于平均水平;两两区域间经济联系差别很大,三大沿海与其它区域的联系相对密切,京津与中部地区居中,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区域相对独立.因此,促进中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需要坚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2.
王克强  邓光耀  刘红梅 《财经研究》2015,41(3):40-52,144
文章基于多区域CGE模型,利用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模拟分析了农业用水效率政策和水资源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农业用水效率的提升可以节约各区域的生产用水量,并且有利于经济增长;对农业部门征收水资源税的政策也可以节约各区域的生产用水量,但是不利于经济增长;从节约生产用水量与促进经济增长角度来看,与水资源税政策相比,农业用水效率政策的效果更好.另外,模拟结果还发现:同一种政策对各区域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方向也可能不一样;对生产用水需求来说,农业用水效率政策对东北、华北、黄淮海和西北区域的影响较大,而对长江中下游、东南、华南和西南区域的影响较小;农业部门征收水资源税的政策则对东北、西北、华南和西南区域的影响较大,而对华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区域的影响较小.因此,中国在实施同一种农业水资源政策时,应该考虑到这一政策对各区域带来的不同影响,各区域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农业水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荣成  张英 《经济地理》2002,22(5):589-593
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必然产物,各级地方政府与东北亚各国未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热切愿望与建设交通设施的追求必然对社会生态系统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东北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的长期研究课题。本文在综合分析东北经济区运输通道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对东北经济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对社会生态系统的下面与负面影响作了战略性与历史性的评价。进而从区域经济联系与国际合作开发的角度,探讨其未来发展格局及其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最后,提出了综合运输通道可持续发展所需注意的若干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将环渤海地区在交通建设领域和经济发展领域的两个大事件相结合,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三个国家级新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读。研究认为:二者存在互动响应关系,未来通道建设过程中,已初具规模的国家级新区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为其提供不同领域的补充指导,其中青岛西海岸新区可以在通道建设中提供海洋信息技术指导,大连金普新区能够给予重工设备保障,天津滨海新区善于发挥专业人才优势。通道建成后,其反哺国家级新区的作用随之凸显:整合港群结构,深化新区依托潜在大港的竞合关系,促进产业内通外联,同时立足国家级新区,通道建设将加速中日韩自贸区发展,加快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一个反映我国地区间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北京与周边和我国其它区域的区域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然后测算奥运会投资对这三个区域经济的拉动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奥运会投资拉动北京经济2002—2007年均多增长约2个百分点;同时,奥运会投资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带动北京之外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大于对北京经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及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区域间优化发展模型。试图通过该模型的构建,来预测和规划我国区域间的发展关系,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优化目标。区域间经济关系将是统筹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所不容忽视和需要研究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模型,以山东半岛为例进行计算与分析,计算山东半岛区域2004年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及生态赤字,分析山东半岛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2000年至2008年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利用灰色预测方法对山东半岛区域生态赤字进行预测和分析.最后,从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减小山东半岛区域发展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力模型的修正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对湖南100个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进行测算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发现湖南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具有以下特征:湖南省经济整体网络密度偏小,经济联系总量差距大;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差异较大;区域经济联系不平衡,经济联系等级明显;省际相邻区域经济联系程度不均。进一步对空间组织结构进行圈层分析,根据凝聚子群分析结果进行经济区划,结合湖南主要经济联系通道确定主要、次要发展轴,从而得到完整的空间结构,最后对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的研究对湖南优化空间经济结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作为跨区域大型交通工程,自1992年首次提出即得到各方重视,并开展了近30年持续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CiteSpace、ArcGIS等软件对近30年来渤海通道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全方位总结了近30年渤海通道研究的相关进展。结果表明:(1)渤海通道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提出—启动研究阶段(1992—2000年)、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01—2007年)、战略规划研究阶段(2008—2014年)和项目论证研究阶段(2015年至今);(2)渤海通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学、工程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大类,其中以渤海通道建设的区域影响、建设方案比选、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热点领域;(3)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理统计模型构建、空间统计分析、工程地质实测及建模,学科交互性和综合应用趋势渐趋普遍。渤海通道前期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因渤海通道尚处探索阶段,目前多为前瞻性研究。未来仍需整合创新预测方法,提高渤海通道研究的科学性;深入微观视角,探索渤海通道建设的环境影响;响应国家低碳政策,开展渤海通道的交通减排研究,为渤海通道论证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承良 《经济地理》2004,24(6):826-829,868
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式主要由物流流量大小及其空间结构综合反映。物流经济联系是指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物质交流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以全国31个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作为地域研究单元,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各省区物流经济联系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测度,分析物流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省区差异;通过各省区物流经济联系主导类型的定量分析,反映物流经济联系方式的省区差异;通过省区物流中心城市、主要物流联系通道、区际货流联系范围的空间结构特征定量分析,综合反映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点、线、面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