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金额,比率或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审计署2003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将分析性复核确定为审计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必用的测试方法.并具体规范了分析性复核的使用。但在审计实践中.此种方法尚未普遍应用。在新形势下,应怎样进一步推进此种方法的应用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做好有关工作的进程中。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候疆 《新疆财会》2009,(6):54-55
一、关于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金额,比率或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并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而收集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属于间接证据,主要  相似文献   

5.
6.
当通过分析性复核发现账户余额和财务比率异常波动时,这种波动有可能是由于有意或无意的被表项目错报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特殊业务事项、会计政策变更或随机波动引起的,审计人员会从被审计单位得到一个解释原因。在对被审计单位解释原因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时,存在将一个似乎合理但实际上并不正确的原因认作实际原因的可能,从而对审计效果和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一、技术描述 对于被审计单位做出的解释原因,存在两种考虑方式,一种是支持性的,即考虑为什么恰恰是这种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另一种是批评性的,即考虑为什么这种解释原因不…  相似文献   

7.
8.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金额、比率或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有效运用分析性复核,能帮助审计人员围绕审计目标尽快确定审计证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防范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9.
戴为民 《财会月刊》2008,(11):73-73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收支及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与预期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对异常变动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分析性复核可以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分析性复核资料可以形成、支持或检验审计结论。如果分析结果与有关指标存在重大偏差,则应引起关注,并将其作为审计重点。  相似文献   

10.
正一、分析性程序的理论基础分析性程序指审计人员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又名分析性测试、分析程序、分析性复核。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78年颁布了SASNO.23分  相似文献   

11.
分析性复核程序可以贯穿于独立审计的三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第二个阶段分析性复核程序才可以作为审计的证据来使用,但是这三个阶段组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整体,得当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不外乎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纵向的对比,即与行业资料进行对比;其二是横向的对比,即与历史和预期(或者是预算)情况进行对比,从被审计单位的发展趋势着手;其三就是看内部的逻辑关系是否存在矛盾,也就是一个整体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盛业 《山东审计》2002,(4):22-23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项目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它广泛地应用于审计各阶段,特别是在审计的准备阶段,由于审计人员事前掌握的会计信息与财务人员相比处于劣势,如何在分析审计风险和评价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和内容,事关审计的成败。而实施分析性复核可以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错报漏报的重点区域,从而指  相似文献   

13.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利用分析性复核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可能存在重要错误的项目,就是为了确定审计重点,减少审计测试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15.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分析性复核主要是对项目的有关经济指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含义 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绝对数或比率与相关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发现会计报表重大差异的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遵循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外部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在信息上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处于明显的弱势。注册会计师若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账簿,通过具体的实质性测试来发现重大的错弊,往往是事倍功半。但若注册会计师多作一些比较、分析,对会计报表的整体与各会计要素的合理性总体上进行把握,往往能很快发现重大错弊的端倪,从而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实务中,经常会出现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但一些重大的问题未发现的情况,即用常理性的知识就可判断出报表的错假,而注册会计师却未发现的重大错报,其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对分析性复核方法的正确运用,如琼民源事件等。正确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的审计总是习惯于以查帐作为着力点,将审计外勤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查阅各种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帐证、帐帐、帐表核对的工作上。而对于相关指标和数据的分析性复核及帐实核对所花费的时间则很少,且往往都只是流于形式。随着《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相关“具体准则”、  相似文献   

18.
审计程序     
王芳 《审计月刊》2006,(10):45-45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并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相似文献   

19.
弥跃旭 《审计文汇》2006,(12):11-13
计算机审计是指基于计算机进行的审计活动,即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将计算机作为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计算机应用系统实施的审计,包括系统审计和数据审计。  相似文献   

20.
李东 《广东审计》2003,(7):15-16
分析性复核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之间、非财务资料之间、财务资料和非财务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对重要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从而对被审计事项进行核实、评价的方法。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等,此外,还可根据需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财务模型分析等方法。在商业银行审计过程中,运用分析性复核,有助于制定审计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