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剑清 《上海商业》2006,(12):46-47
2006年7月25日,国美电器集团公司(简称”国美”)以52亿港元的价格成功并购永乐(中国)电器有限公司(简称”永乐”)。这一我国家电业上的第一购并大案的成功实施,透视出了我国市场营销竞争格局的重大转变,揭示了由市场销售权时代向市场控制权时代转变的序幕。“国美与格力之争”--市场销售权之争走向困境  相似文献   

2.
《三联竞争力》2007,68(11):16-16
2007年9月20日,中国家电连锁龙头——国美电器“掌门人”黄光裕悄然减持国美电器1.7亿股,套现23.9亿港元,如果再加上2006年3月黄光裕以国美电器35%股权注资套现,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已经从股市提款80亿港元。  相似文献   

3.
中国零售业似乎步入了一个并购时代。 2005年年初,百安居收购了借牌运营而倒闭的普尔斯马特;4月又收购了欧倍德在中国的所有资产;2005年9月,华润以2.8亿元收购了宁波慈溪市最大的零售企业慈客隆超市的100%股权;11月,百盛集团在香港公开招股时透露,该集团计划将集资所得的约4.81亿港元用于收购10~14家百货公司;2005年11月,英国Ashmore投资管理公司以3亿元收购深圳民润农产品配送连锁商业有限公司52.24%的股份;2005年12月初,家乐福接收了乐客多大卖场上海七宝店,实现进入中国10年来的首次收购;而乐客多在上海的大华店和浙江的4家店则由乐购包揽;2005年,五星并购了“中永通泰”之一的青岛雅泰的5家店;上海永乐则用短短的两年时间收购了广州东泽、河南通利、四川成百、厦门思文、台湾灿坤以及北京大中;2005年7月,国美收购了华南的连锁企业易好家。 2006年,美国家电连锁巨头百思买宣布进军中国市场并最终斥资1.8亿美元收购了五星电器;紧接着持有永乐家电20%股权的摩根士丹利却开始狂抛永乐股票;未几,永乐宣布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与大中合并;7月,国美突然宣布以52.68亿元港币“股票+现金”的形式并购永乐。 中国零售连锁企业近几年来的并购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透过这种局面,我们不禁在思索:这些企业并购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国美"并购"永乐"宣告中国家电连锁业已从"跑马圈地"阶段正式进入资本整合时代。进入盛夏,国内家电连锁业的离合纷争,是异常的热闹。8月4日,国美电器刚刚并购上海永乐,就迫不及待地向苏宁电器叫板了。永乐家电在上海高调宣布,为祝贺国美、永乐合并,本周末"有近百家供应商将提供重大让利"。届时,永乐将以"震撼性"的价格,"横扫上海家电价格底线"。永乐更直接指出,此番发飙是要与竞争对手苏宁打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意在加速苏宁在上海的边缘化。在宣告自己提供低价的同时,国美、永乐还要求供应商不许向苏宁提供支持。国美永乐并购后执行双品…  相似文献   

5.
国美电器成功收购永乐和大中,国美究竟是胜在哪里,仅仅是价格吗,恐怕不仅如此,那国美又是为何选择永乐与大中作为并购对象,只是单纯的扩张吗?对这些问题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永乐宿命对赌局 大摩操控国美永乐并购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江咏  朱剑锋侯伟 《新财富》2006,(10):52-54,56,57
摩根士丹利(以下全文简称“大摩”)在中国投资似乎总有妙手“点石成金”,在中国家电连锁行业的老大国美、老二苏宁分别盘踞香港和国内资本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老三永乐,并大力促成永乐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作为财务投资者,大摩并未到此见好就收。从永乐上市后,到其持有的股票锁定期结束前,由其研究部门现身,给予永乐“增持”的评级,并调高永乐目标价,成为永乐股价大幅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在其第一个股票锁定期到期的当天,大摩减持了一半的永乐股份(另一半股份还在锁定期),并几乎同时下调永乐的评级。而当永乐难以达到当初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之时,大摩更是像一部庞大而精密的机器积极运转,展开了一系列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的操作,一方面利用减持永乐的行动,引致其他投资者跟风抛售,使永乐股价走低,市值大幅缩水,并客观上使得基于换股方式的永乐对大中的合并基本告吹。同时,大摩又调高永乐竞争对手国美的评级并增持国美,并公开发表言论支持国美并购永乐。可以说,在国内家电连锁业这起并购案中,永乐更大程度上像是舞台上的拉线木偶,一步步被动地走向被国美并购的结局,而操控的线就掌握在大摩手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零售企业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国美收购永乐,作为永乐的创立者,陈晓入驻国美成了职业经理人;而2010年,陈晓领衔的国美与黄光裕上演国美电器争夺战.以并购和融合的方式调整零售产业的资源配置的优化究竟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还是由于规模的扩大而损害企业效率,这是需要实证的数据进行检验论证的零售企业不同于生产企业,由于其服务的可复制性,其并购和融合并不想生产企业那样需要生产规模的扩张和规模报酬递增才能实现并购收益因此,零售企业的并购绩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如何判断还没有较统一和明确的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马氏均线模型",以期能够从统计意义上检验并购前后企业价值的变化,从而检验并购绩效本文以几年前国美并购永乐为案例对其并购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零售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连锁与特许》2008,(10):42-42
国美电器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显示,国美已与前永乐电器创始人、现国美电器总裁陈晓等达成协议,收购他们拥有的永乐(中国)电器销售有限公司10%的股权。至此,国美拥有了永乐(中国)的全部股权,成为其全资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9.
7月25日,国美电器(0493.HK)和中国永乐(0503.HK)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合并.国美董事长黄光裕担任新集团董事长,而永乐总裁陈晓出任新集团CEO,新集团无具体公司名称,将采用双品牌的形式共存.黄将持合并后新公司51.2%股份,陈持有12.5%股份.  相似文献   

10.
关于对赌协议,让我们看这样一个案例: 2005年10月,永乐电器成功在香港上市,共筹得资金10.26亿港元,2006年1月,永乐又与国际知名投行摩根斯坦利和鼎晖创业投资达成协议,二者以总代价5000万美元分别认购永乐股份3.63亿股和5913.97万股,与此同时,两位外资股股东还与永乐管理层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以永乐未来盈利作为股权转让的指标:如果永乐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的净利润高于7.5亿元人民币,外资股股东将向永乐管理层转让4697.38万股永乐股份;如果净利润相等或低于6.75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转让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转让多达9394.76万股,这大致相当于永乐上市后已发行股本总数(不计行使超额配股权)的约4.1%。  相似文献   

11.
7月25日,国美电器(0493.HK)和中国永乐(0503.HK)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合并。国美董事长黄光裕担任新集团董事长,而永乐总裁陈晓出任新集团CEO,新集团无具体公司名称,将采用双品牌的形式共存。黄将持合并后新公司51.2%股份,陈持有12.5%股份。最近几年,中国的家电零售业无  相似文献   

12.
在国美收购永乐的过程中,有关摩根斯坦利的作用曾被多次提起,其抛售永乐股票、增持国美股票的行为被认为是幕后重要的推动力.尽管相关投资机构的具体运作很难求证,但国美和永乐自2006年初以来在二级市场的走势,则显露出明显的被操纵痕迹.  相似文献   

13.
2006年的中国家电连锁业可谓乱象纷呈,令无数人眼花缭乱:7月,“财雄势大”的“老大”国美率先发飙,并购“老三”永乐,打破行业三足鼎立的格局;9月。大中电器向永乐发出终止合作的律师函,市场疑云密布;11月,国美电器发布公告.“公司主席黄光裕正协助政府机关调查”,舆论一片哗然;12月。跨国家电零售巨头美国百恩买继合资五星电器之后。在上海开设了其进入中国后的第一家门店,“狼烟滚滚”。与此同时。由于部分连锁商与家电厂商之间的利益矛盾日趋升温,厂商纷纷“揭竿而起”。自建渠道。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初,资产净值已有4亿多元的国美电器宣布:今年1 0月要在香港H股上市,已选定法国巴黎百富勤为上市保荐人,现正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会为此成立一家新股份制公司.新公司大股东为北京国美,持有新股份约8成股权. 国美电器董事长张志铭表示,该公司原本考虑在内地"借壳"上市,并曾于去年7~8月间,与内地4~5家上市公司接触,但后来发现这些公司有大量不良资产,因此最终放弃"借壳",决定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上市后的部分资金会用作地区性收购,以扩大国美在有关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15.
一方面,2006年家电连锁销售领域经历了资本并购与扩张整合.先是百思买出资1.2亿美元收购五星电器51%的股份,以高姿态入主中国家电市场,时隔几个月之后,中国家电连锁领域的巨无霸"国美+永乐"横空出世,接着业界对大中的去留进行了种种猜测.  相似文献   

16.
蔡亮 《大经贸》2007,(3):56-58
2006年的中国家电连锁业可谓乱象纷呈,令无数人眼花缭乱:7月,“财雄势大”的“老大”国美率先发飙,并购“老三”永乐,打破行业三足鼎立的格局;9月。大中电器向永乐发出终止合作的律师函,市场疑云密布;11月,国美电器发布公告。“公司主席黄光裕正协助政府机关调查”,舆论一片哗然;12月,跨国家电零售巨头美国百思买继合资五星电器之后,在上海开设了其进入中国后的第一家门店,“狼烟滚滚”。与此同时,由于部分连锁商与家电厂商之间的利益矛盾日趋升温,厂商纷纷“揭竿而起”,自建渠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我国家电零售市场的寡头企业"国美电器"并购行为作为案例,分析我国家电零售寡头企业的并购行为,提出国美电器的收购过程,存在垄断市场、虚假误导、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25日,几个月来甚嚣尘上的国美并购永乐案终于水落石出。此举,国美不但收购了中国第三大家电零售商永乐,而且间接控制了另外一家家电零售巨头——大中电器。黄光裕的身价几乎翻了整整一倍,高达200亿人民币。如无意外,他将又是2006年中国大陆首富。  相似文献   

19.
《商界》2007,(1):68-69
现场勘察2006年的国内家电零售市场颇为热闹: 4月21日,永乐决定和北京大中签署协议,实施全面战略合作,拟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永乐与大中的股权合并; 7月25日,永乐又突然与国美达成合并协议,国美电器无条件收购永乐,永乐退市成定局;  相似文献   

20.
石磊  MG 《环球供应链》2006,(3):77-79
和苏宁、永乐等电器连锁斥巨资打造系统不同.国美在信息化建设上体现出了够用就好的实用主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