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制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豫湘  甘霖  杜莉 《改革》2004,(4):103-105,125
运用效用函数分析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行为主体(股东、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制衡机理,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研究了大股东之间的权力争夺,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博弈以及股东与经理层的制衡,提出高度集中或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都不利于对经理层的监督和约束,而股权适度集中有利于形成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2.
俞剑锋 《浙江经济》2004,(21):52-53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的地位近年有了新的变化,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是大股东尤其是机构股东,加强了在公司中的地位,强化了对董事会及其经理层的制衡作用。这对我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以及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的普遍存在,都让原本单一的委托代理关系演变为两类委托代理关系,即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以及中小股东与其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从公司治理尤其是大股东控股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着重论述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从而为今后构建适宜的公司治理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长期以来,大量关于股权集中的研究表明,公司股权结构的常态之一就是股权集中,因此公司内部代理的冲突也随着产生变化。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将导致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因此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何缓解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5.
兰晓东 《中国经贸》2010,(14):113-114
一。公司治理中的投资者保护问题 投资者保护问题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备受关注。实证研究发现,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在很多国家都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司所有权集中程度较高的国家。它缘起于代理问题,核心内容是防止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掠夺”。这里的内部人,指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外部投资者指所有的不控制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分散的中小股东、非控股的大股东、债权人等。  相似文献   

6.
委托代理关系与独立董事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立 《湖南经济》2001,(9):46-47
一、完善委托代理关系需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为何要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通常的议论和解释有二:一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问题。深入的分析需要解剖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是我们研究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西方国家上市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是因为股权非常分散,以致没有一个股东能够对公司进行有效控制,结果自然是经理层“说了算”。我国上市公司则一般都有控制股东,其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来自国有股权主体的“虚置”,国有股权代表的“缺位”,国家作为最终所有者缺乏对上…  相似文献   

7.
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股权集中的情形下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股东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侵占小股东利益,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源.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这种大股东侵害行为最为常见.控制权私有收益来源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它是通过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投票权和经营权的控制来实现的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布 因此,公司治理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分散,股东与经理层的利益偏差也越来越大为保护公司整体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上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出现了独立董事制度,并于七八十年代迅速在欧美发展开来,为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所认同。  相似文献   

9.
王月晗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13-116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面临着第二类代理难题,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损害事件也屡屡出现。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在动机、方式等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内部治理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存在不同观点。基于此,对大股东掏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探究中小股东的公司治理作用,为今后大股东掏空及公司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控制权收益的大股东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文献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来阐明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首先论证了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并指出了控制权的共享收益与私人收益是股权结构集中化与大股东出现的主要动力;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指出尽管大股东有动力和能力来监督管理层,但是它们也会对小股东进行掠夺;最后明确了大股东的掠夺是中国最严峻的公司治理问题,因而大股东(股权集中)并不一定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4年在沪深股市交易的1172个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将样本分别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所有权性质和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分咸3组、2组和3组,共组成18个组合,先後考察了股权集中和私有制封大股东侵占的治理效果,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权性质没有差异的情况下独立董事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私有制并没有提高、也没有降低大股东侵占的概率;股权集中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股东侵占的概率;国有企业的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侵占概率负相关;当私有产权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大股东侵占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经理人的性质在于其是以经营才能方面的人力资本优势加入企业和约,实质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的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董事和董事会拥有企业控制权时,他们都是企业的经理人,其与股东之间存在实质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作为经理人的独立董事也与股东之间存在代理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只有解决好董事会、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独立董事制度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独立董事在监管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来研究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效果。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独立董事在关联交易方面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独立董事的实施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理自定薪酬的现象,文章分析了经理和董事的经理人经济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上市公司薪酬考核委员会的本原性质。文章认为,薪酬考核委员会的本原性质是平行独立于董事会的代表股东评价与考核经理人的公司治理机构。在厘清薪酬考核委员会本原性质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了符合本原性质的薪酬考核委员会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应该依照薪酬考核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对监事会进行改造,使监事会成为具备薪酬考核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在内的对董事会和高管人员进行过程监督的公司治理机构的建议,以避免经理人自定薪酬的自利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股改前后日常关联交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虽然引起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等变化,但并未改变控股股东在关联交易方面的影响力,就关联交易而言,股改后其他人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作用有所增强。机构投资者在控制关联交易方面的影响力尚未发挥。股改前后独立董事比例与日常关联交易水平都不具有显着性,但在2006年二者之间开始呈负向关系,且t检验值明显增大.接近满足统计显着性的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独立董事的规定,由原证监会规则层次上升至《公司法》层次后,有助于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论文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相对于公司管理层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及独立董事的实际治理效果。采用中国独有的强制披露的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议案投票的数据进行研究,解决了以往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对董事会议案提出公开质疑,然而当公司业绩较差时,独立董事更有可能质疑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异议独董的公司股票收益率在之后两年内会有更加明显的提升,并且存在异议独董的公司正向盈余管理的水平明显低于无异议独董的公司。这表明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独立董事自身的监督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并且其监督行为能够提高公司价值和公司的会计透明度。由此可知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确实能够对中国的上市公司产生一定的治理效果,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司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典型的社团法人,股东投资数额以及各自承担的风险各不相同。随着现代公司股权分散化的日益加剧及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职权向董事会过渡趋势的日渐形成,资本多数决原则被无限制地滥用而导致的弊端日益明显,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9年非公开发行的大样本数据,从股价操纵视角,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中大股东侵占行为。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过程中,大股东会通过操纵发行基准期内公司股价的方式进行利益侵占。在大股东直接参与股份认购时,民营性质特征、资产负债率越高及流通股占比越低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程度越严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公开发行制度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使得大股东在非公开发行中有机会侵占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监管部门应该不断完善非公开发行制度,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加大对非公开发行的监管力度,抑制大股东在非公开发行中的侵占行为,保障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合理利益,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合谋激励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个典型的企业组织,商业银行面临一个多重代理问题,代理人合谋是团队道德风险的主要形式。本文利用多重代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大量事实证明,国有商业银行合谋问题非常严重。文章最后从反合谋角度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若干建议,包括建立合格股东和董事会把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交给出资人和出资人的代表、实行组织机构精简与分拆上市(而非总体上市)、强化规则和股东权力并弱化总行和分行自由处置权、引入期权激励大幅提高银行管理层收入、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更扁平化并适当授权给分行、建立提高员工参与程度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 《特区经济》2009,(5):101-104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立法目的之一是寻求公司纠纷的内部解决。股东启动前置程序的条件过于严苛,董事会作为被请求人缺乏正当性,公司与请求提起诉讼的股东交流沟通制度的缺失等立法缺陷导致前置程序的立法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完善前置程序的立法规定以实现前置程序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