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承认与政府保护,所以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绩效、缺陷与治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承认与政府保护,所以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较之以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仍显落后,城乡经济发展程度和速度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动力———金融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经济以及金融支持的相互关系陈述,进而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供给与非正规金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制度在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上很弱,导致了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市场上迅速发展扩大.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如何规范引导、疏通堵漏是非正规金融进一步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研究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都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呈现鲜明的门槛特征。在门槛值前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并且抑制效应随着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贫困强度的影响始终表现为抑制,跨过门槛值之后,其促进农村贫困强度降低的速度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明显。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地区差异显著,考察期间,除青海、宁夏、海南3个省域外,其他省域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为各自地区的农村减贫做出了积极贡献,且尤以河北、辽宁等9个省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非常普遍.本文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交易费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农村的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性,非正规金融在信息、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交易费用远低于正规金融.由此引出,政府应对非正规金融予以引导、规范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扶持上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合作金融的“互助共济”性的缺失及非正规金融组织中的高利贷等。因此,为了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组织为依托的多元化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正规金融及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理论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间长期呈倒U型关系;实证上,综合农村正规金融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指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相关数据检验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符合库兹涅茨效应假说,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尚不满足倒U型关系,而更倾向正相关关系;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上述结论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金融规模较小且效率较低,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实际,因此二者关系应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农村非正规金融长期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填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基于信贷规模大、信贷主体多元化、交易灵活便捷等特点,笔者从供给需求、交易成本和经济主体行为三个方面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利贷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引导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利贷行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滞后必将影响经济发展.本文认为,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城乡之间金融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并表现在城乡存贷款、金融资产规模、金融相关率、金融市场发展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体制性障碍在限制正规金融机构在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的同时间接激励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虽然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但亦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埋下风险隐患。研究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涵及其对农户经济的支持作用;从支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缺位,非正规金融机构运作机制失范及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揭示支持农户经济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现实问题;给出健全农村非正规金融法制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非正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及创新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控制模式等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闫怀艳 《农业经济》2022,(5):110-111
中国政府为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有关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在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阐述了绿色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绿色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业处于“金融抑制”状态。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差异较大的特点,需要对农村金融体系中正规金融机构的功能进行丰富,对业务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和延伸;要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培育和塑造农村地区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分成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部分,这些机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各机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民间金融也呈现日益活跃的态势,且规模日益扩大,成为解决"三农"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农村民间金融在运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对其加以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国家控制下的农村金融是转轨经济中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制度背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有效率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作为一种底层改革,对中国整个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民间金融常被称为非正规金融,它是存在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并在金融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主流正规体制之外的金融形式.本文试图从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安排非均衡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现状以及理论模型假设论证两个方面证明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并为其今后健康高效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1980—2007年统计数据,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与农民纯收入之间都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而且非正规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上高于正规金融;从短期来看,非正规金融水平对农民增收的促进效应比长期更为明显,但是正规金融对农民增收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具有轻微的阻碍作用;农村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县域农村地区所存在的非正规金融的考察,采用访谈、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其发展现状、组织形式、现阶段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及其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针对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作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而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的最好办法.本文选取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介绍国内碳金融发展现状,然后分析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碳金融还不成熟,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的激励.金融机构需要加强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服务多样化,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我国必须掌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加强农村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和建立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交易市场,实现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