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在新的改革形势下,国际市场萎靡不振,外需受阻,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而内需又与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过去的区域发展格局之下,由于行政分割,地方经济一体化推进障碍重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要扩大内需,打造全国统一市场,就需要对区域格局进行深刻  相似文献   

2.
李明  王卫 《经济纵横》2023,(6):90-98
作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体系,区域经济是物质财富生产过程的重要地域空间体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已形成“以点辐块,以块带面”的多层战略布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锁钥。为此,必须深刻领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目标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在飞地经济区域合作模式下,受托主体通过要素投入、利益分享及动态博弈,可实现利益主体帕累托最优,契合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飞地经济以跨区协同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为统领、以生产布局优化重塑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体系为架构、以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量创新发展和存量转型升级为动能、以利益分享改革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为保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3.
张毓峰  张勇  阎星 《财经科学》2014,(5):103-112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内陆经济崛起成为重大新特征;区域经济格局日益细化并呈现区域化、城市化和网络化;经济增长极的多元化。在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下,内陆地区必须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选择:一是加快"双重"开放,逐步形成内外源结合的开放型经济模式;二是投资驱动先行,逐步形成投资与创新双轮驱动型模式;三是政府推动先行,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协调分工型模式;四是特大城市优先,逐步形成特大城市区域主导型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4.
孙峰华  李世泰  杨爱荣  黄丽萍 《经济地理》2006,26(6):974-977,987
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时期,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变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功能区划分等,在这些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基调的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区域经济开始进入了协调发展时期。本文从四大经济地区的GDP占全国比重、资本形成总额比重和最终消费比重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做了分析,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力量主要是投资,而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并没有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十三五"规划向"十四五"规划的战略转型机遇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区域大循环格局开始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开放格局.笔者认为,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加速 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转型和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新时代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区域总体协调发展与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导向、以"四个全面"作为区域战略布局基础.新时代的高质量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表现在建立梯度化层次化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区域数字一体化公共服务系统的供给质量,强化内外互通的区域开放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蒋清海 《经济纵横》1994,(12):28-31,69
论中国区域分工格局的重塑蒋清海一、中国现有区域分工格局的弊端我国区域分工包括三大地带间的分工、大经济区间的分工、省区间的分工和省区内的分工等层次。其中三大地带间的分工和省区间的分工最为重要并最具有现实意义,然而这两种分工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已表现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改革以来江苏省65个县级单元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根据Mann-Kendall法的突变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划分为1978—1999年和1999—2007年两个阶段。据此,采用聚类分析对1978年、1999年和2007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其中,1978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梯度差异,1999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化为苏中地区向苏南地区集聚,苏北地区向苏中地区集聚的特点,2007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变为更加向苏南,尤其是向苏南东部地区集聚的特点。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978、1999和2007年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因素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新华 《经贸实践》2008,(5):36-36
“世界第一长桥”改变的不只是杭州湾两岸的交通格局,更是对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我国各级政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必须注意到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 ,阻碍着产品及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要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必须通过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 ,加强国内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动企业跨地区兼并、收购和联合  相似文献   

11.
论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频 《生产力研究》2006,(4):143-144,17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日益一体化。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不同区域来说,地域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首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促使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其次,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促使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不同的地域文化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产业和有特色的产品与品牌。此外,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技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蕴含了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配置、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等理论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格局历经了大区协作、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东中西东北四大版块、多极发展的变迁。多极经济格局更能体现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区域发展差异,且已然成为区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多极经济格局却加剧了经济竞争。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外向型的外围经济带、以外带内的经济走廊和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以强化区域协作、弱化区域竞争。  相似文献   

13.
肖龙  唐葵 《广东经济》2009,(7):35-39
区域经济格局是区域经济运行态势的综合反映。区域经济格局发展良性与否,是检验区域发展战略成败的重要尺度。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依托其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率先推行向沿海地带倾斜的“梯度推移发展战略”,推动了珠三角经济中心的形成.随着原有的相对均衡格局被打破,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不平衡发展格局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4.
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过去40年经济地理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从17.92%提高到58.52%,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格局在东南方向上发生旋转,东北—西南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变成沿海—内陆向,进而演变为目前东南—西北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格局特征。文章在分析经济地理格局变化所表现的成就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阶段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大,由于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主导因素;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文章建立了未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变探讨的基本框架,应认知信息化支撑的流动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条件,以及不同人群对人居环境需求等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的影响作用,提出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把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公平性作为前提条件,把引导人口继续向东南半壁适度集聚,以及着手大西北合理开发作为缩小大尺度区域差距的新战略,把形成各具特色、但满足人的居住生活和事业发展的综合价值是相等的城乡空间格局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处于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理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云南省却仅利用资源优势处于自发经济阶段,并没有利用好区位优势提升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具有三大区位优势的云南省应该对传统的战略选择进行思考,重新制定出基于区位条件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6,(9)
中国区域发展一直是国民经济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在全国区域发展四大板块的格局中属中部地区,正处于新旧发展优势交替变化阶段。"十三五"全国区域发展出现了以三大战略为引领的区域经济轴带化发展,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全国、带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增长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特殊地区发展能力将显著提高等趋势特征,将给河南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河南须从积极融入全国区域"三大支撑带"核心经济圈、做大做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原城市群、争取高铁在河南省内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合作力度、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培育新优势。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是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的发展道路绝对不可能是平坦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工业区域布局走过了一条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工业区域竞争格局也随之呈现出从沿海向内地扩散再到各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态势,表现出不断趋于均衡的变化特征,促使区域经济差距不断缩小。研究和提升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力,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工业区域竞争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还需要弄清楚不断变动和演进的重要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工业区域竞争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是其显著特征,长江流域亦不例外。在清代,随着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动,长江流域逐渐形成了以粮食为主要商品的“东西贸易”体系,沿江各省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作为皖省的经济重心,皖江流域也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其中,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历史是现实世界的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客观基础和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济空间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布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从而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差距。研究结果建议,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开发中,继续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战略,重点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黔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昆明—瑞丽国际通道。  相似文献   

20.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形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体制,包括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具有开放竞争规则的市场机制以及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高效流通的区域统一市场。以这三者为主体内容,构成了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构逻辑,即保证市场运行基础的微观逻辑,科学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观逻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逻辑。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经验和基础条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以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各区域市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范围,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