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任务包括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应厘清政府和社会的边界,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2.
梁辰 《价值工程》2020,39(3):30-33
保险作为一种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财务安排,为社会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调节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冲突,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本文在阐述我国保险业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检验了我国保险业对社会治理的影响。研究表明,保险业对社会治理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创新社会治理,可以从发展保险市场着手,塑造居民的保险意识;同时,政府应加大民生领域的保险购买力度。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尤其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部署和工作安排。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媒体时代的开启和发展,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时代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及挑战、当前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几点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的同时,适应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单一化"社会形态逐步向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社会化"形态转变,社会治理体制也由原过去政府主导的线性治理模式转变为交叉多样、复杂多变的网络结构模式,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我们党又一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路径的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所以,只有创新和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是联系政府和群众的基础组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关系城市高速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之命脉。传统的治理模式、治理主体、治理体系已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城市要发展必须要进行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政府已意识到多重治理主体介入城市基层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城市公民参与程度对城市基层社治理改革的影响毋庸置疑。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从公民参与视角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电子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治理时代,重视引导公民参与,才能形成有效治理体制与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公民共同承担的"协同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审计与理财》2014,(6):1-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在治理观念和治理方式是对重大转变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24):1-7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社会分摊的本质是创新风险的降低或消除,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社会的进步。实践表明,利益分歧与冲突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摊治理的最大障碍。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对其制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江苏省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制度探索,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如制度的边缘化与滞后性、制度要素配置不均衡、制度构成存在缺漏,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社会文化,提升制度地位与效力,政府指导下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相结合,完善制度功能、制度层次结构和构建制度生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锋  宋瑭杰 《企业导报》2012,(5):239-240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目前所存在的各种社会冲突则是社会转型与社会风险之间的中介变量。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形成各种社会安全阀机制。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视角,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安全阀理论,对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无处不在。社会风险给政府工作、社会发展和公民生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亟需治理。从领导特质培养与完善着手,实现领导特质的优化,提高其社会治理能力,化解风险,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的规模化、现代化进展迅猛,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强。针对当前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现代城市社会治理模型,需要在认真研究相关理论论述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的历程,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一条以需求导向为主线,政府主导、社会自治与多元合作相结合,以制度规范为重点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Milton Friedman argued tha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firms is to maximize profi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is argument for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envisioned by Friedman in which citizens can personally give to social causes and can invest in profit‐maximizing firms and firms that give a portion of their profits to social causes. Citizens obtain social satisfaction from corporate social giving, but corporate giving may not be a perfect substitute for personal giving. The paper presents a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nd shows that CSR is costly when it is an imperfect substitute. When investors anticipate the CSR, shareholders do not bear its cost. Instead, the entrepreneurs who form the CSR firms bear the cost. Shareholders bear the cost of CSR only when it is a surprise, and it is to such surprises that Friedman objects. A social entrepreneur is willing to form a CSR firm at a financial loss because either doing so expands the opportunity sets of citizens in consumption‐social giving space or there is an entrepreneurial warm glow from forming the firm. Firms can also undertake strategic CSR activities that increase profits, and a social entrepreneur carries strategic CSR beyond profit maximization and market value maximization.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taxes and the effect of the market for control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CSR.  相似文献   

12.
企业的社会责任和SA8000并不等同,认为通过SA8000认证就意味着承担了全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另一方面,通过SA8000认证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A bstract . The notion that a social science can be value-free ignores the fact that the concepts upon which the social sciences remain dependent cannot possibly be. The emphasis upon methodology,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at position continues, bu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paired with emphasis upon policy, applied social science. Value free social policy is within possibility— but it would be irrelevant.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