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6):105-107
本文将基于性能的分灾抗震设计方法作为选用的设计理念,在劲性混凝土结构中增加支撑这种分灾构件。通过利用SAP2000对带裙房的劲性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耗能分灾数值模拟。实例分析证明,在中间跨安装支撑以及转换层处安装防屈曲支撑后的结构,层间位移角减小。各项抗震性能指标满足我国的现行"抗规"与"高规"中规定要求,表明耗能支撑在劲性混凝土结构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8,(2):116-117
消能减震结构因其优越的抗震性能而得以广泛的运用,其中防屈曲支撑由于其良好的耗能性能及便于安装等优点而被运用到各类建筑的减震设计中。本文以某教学楼的减震设计为例,对结构进行弹性与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减震与非减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结构在附设了防屈曲支撑后,减小了结构的层间位移,较大程度的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体现了防屈曲支撑作为消能减震元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开发》2016,(14):146-148
装配式框架结构抗震耗能力相比于现浇式框架结构差,在已发生的地震该类型结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倒塌,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及灾难。因此,对预制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特性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己经刻不容缓。文章主要从装配式混凝土的结构类型与要求出发,以世构体系框架结构为研究切入点,对该类型结构的抗震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提高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8,(14):116-118
在结构中加钢支撑是钢结构抗震的一种主要形式。普通支撑在受压状态下会产生屈曲现象,为了提高支撑的承载力和滞回性能,一般采用在支撑外部设置套筒的防屈曲支撑。但防屈曲支撑在震后留有过大残余变形,导致结构难以恢复。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支撑构件来优化传统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并对该支撑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结构模型进行循环加载分析来对比分析不同构件的复位能力。研究表明,该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相较于普通防屈曲支撑而言,能够更好的减少结构体系的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8,(1):99-102
防屈曲约束支撑(BRB)性能稳定,滞回耗能好,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更换方便,价格便宜,是目前一种常用的减震阻尼器。本文以某钢框架结构的减震设计为例,研究比较了设置防屈曲约束支撑后,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屈曲约束支撑提高了小震时主体结构的刚度,增大了罕遇地震时的耗能,具有较好的抗震耗能机制,有效提高了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经过大量的实际工程研究及科学实验分析,我国新兴的新型耗能支撑-屈曲约束支撑因其在强震时具有较强及较稳定的能量耗散能力,被大量应用于工程减震及抗震加固工程中。其中屈曲约束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就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尽管屈曲约束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着突出的抗震性能,但是因为地震发生时,一半以上的水平地震作用力会直接通过结构框架节点传递给屈曲约束支撑,使节点处剪应力大于一般结构节点处应力。所以我们应该对该节点处的具体受力破坏情况及其抗震性能进行必要的分析。本文就是利用抗震加固的一个工程实例,通过对其未进行加固的框架梁柱节点及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及振动台实验来对比分析其节点处的受力破坏情况及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基于性能的地震反应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实施步骤进行的阐述,分别采用地震反应图谱法、底部剪应力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来对框架结构抗震塑性屈曲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证明这种方法对框架结构的抗震塑性屈曲安全性能做出很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那威 《价值工程》2015,34(8):158-159
结合沈阳某医院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分析其钢框架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并与普通现浇混凝土结构进行对比,凸显框架钢结构在抗震性能、施工周期、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杜佼 《价值工程》2022,41(1):73-75
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建筑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建筑行业的发展,而混凝土浇筑也无法真正实现建筑工业化,进而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而填充墙影响着整体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承载力及刚度等等,是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内容。本文主要探究装配式混凝土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混凝土填充墙的高宽比及各项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综合分析混凝土填充墙发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及刚度,为装配式混凝土填充墙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基于Push—over分析的抗震评估方法,提出使用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在大震下的塑性铰转角来评估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给出了新的抗震性能评估的步骤。使用本文所推荐的方法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并且与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所推荐的方法对比,结论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从结构整体性能分析出发,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该方法也可以为结构加固后的抗震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