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论三维品牌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建设是两个关键。可是.品牌建设是企业现实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许多企业有心(强烈的意愿)去打造一个百年品牌.有力(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品牌推广.不过.并没有形成多少本真品牌.不少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投资不菲却收获不多.不少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追求“短平快”而致使品牌“昙花一现”.不少企业想打造百年品牌却不知如何切入.这些足以说明我们企业在建设品牌方面还有许多本源性的问题没有真正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论三维品牌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建设是两个关键.可是,品牌建设是企业现实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许多企业有心(强烈的意愿)去打造一个百年品牌,有力(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品牌推广,不过,并没有形成多少本真品牌,不少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投资不菲却收获不多,不少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追求"短平快"而致使品牌"昙花一现",不少企业想打造百年品牌却不知如何切入,这些足以说明我们企业在建设品牌方面还有许多本源性的问题没有真正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面临利润微薄、产品低端和自主品牌少等诸多尴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战略,但目前“中国创造”凸显三大软肋: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全球知名本土品牌和缺乏品牌建设的观念和体制。中国的品牌建设之路势在必行。以企业为主体,品牌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品牌建设者对品牌个性的独到理解、品牌策略的灵活运用和品牌战略的长远规划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民族品牌任重而道远——民族品牌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只注重产品到现在的品牌建设与培养,中国企业的品牌之路坎坷而艰辛。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创出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如何走好“创名牌,保名牌”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企业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丁俊杰 《广告导报》2006,(10):33-35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指出,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2005年,国家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战略,“品牌中国”运动席卷华夏大地。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6.
丁俊杰 《广告大观》2006,(11S):99-101
2007,品牌崛起的历史机遇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指出,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2005年,国家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战略,“品牌中国”运动席卷华夏大地。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品牌建设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面临诸多尴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凸显三大软肋。以企业为主体,本文提出了品牌建设的三个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8.
这是个品牌制胜的时代。强势品牌因其对经济贡献卓著而成为各国的追求。正因如此,广受欢迎的“中国制造”在沸腾国人热血的同时,引发出人们的深层思索与反省。奥美集团总裁兼CEO夏兰泽女士关于中国品牌的论说,曾引起广告业内对中国品牌现状的大讨论,让人们把目光投注到国内方兴未艾的民族品牌建设。目前的普遍观点是:中国存在着品牌,但缺失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品牌。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树立起民族自主品牌重要性的意识:国家也正从政策.资金上鸣锣开道:2005年12月.商务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明年国家将拿出7亿元用平支持名牌出口企业发展——这些成为任重道远的民族晶牌建设之路的庭好开端![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出牌是转变的关键,品牌能否获得认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功与否。目前.专业品牌规划的缺乏,导致一些企业在业务扩张之后出现品牌扭曲.陷入市场困境。  相似文献   

10.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只表明了“在中国制造”,而并不代表“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虽然仅是一字之差,却隐含了中国服装业从“低成本简单加工”到“高附加值品牌创造”的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已得到全球共识,“坐四望三”的贸易大国地位更是为世人瞩目。尽管有上百种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份额占据世界首位,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却少有人知道这是哪家中国企业生产,也说不清是哪个品牌产品和品牌制造商,更没有人会说是中国主宰了世界制造业,充其量中国还只是一个“世界工厂”。如果说日本制造取代欧美制造是靠“制造 品牌”成功的,那么中国制造取代日本制造更多的只是“制造”而没有“品牌”,中国制造的OEM实际上就是洋品牌为中国制造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而中国企业还大多安心于这样一个制造陷阱之中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2.
蔡霞 《品牌》2013,(11)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要求,制定了指导意见。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实现“十二五”规划任务的战略高度,理解和认识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潜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工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抓手;是树立和维护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品牌建设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小红 《商场现代化》2006,(7Z):113-113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面临诸多尴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凸显三大软肋。以企业为主体,本文提出了品牌建设的三个路弪依赖。  相似文献   

14.
张树庭 《国际广告》2010,(11):37-38
中国制造的提升前提在于中国品牌的本土培育“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品牌化的过程,即从“产品输出”跨越到“品牌输出”。而“品牌输出”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培育出了可供输出的品牌,这些品牌不但完成了资本上的原始积累,具备了创建和维护品牌的基础条件;而且在中国本士市场上已经成为行业的翘楚,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间的竞争最终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弱势却日益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软肋”。中国企业品牌弱势主要表现在跨国名牌严重匮乏、产业层次较低;过分满足“贴牌生产”和“中国制造”,从属地位严重;国外品牌势力强大,自主品牌“举步维艰”;品牌保护意识薄弱,知名品牌被抢注现象增多等。针对品牌弱势,我们应完善自主品牌发展的激励机制;改善投资环境,为培育品牌创造条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商标管理;重视产品质量,借鉴国际经验,学会推广和维护品牌。  相似文献   

16.
张萌 《商业时代》2005,(34):25-25
由经济日报主办的,2005年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之“中国制造·行业内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企业”授牌仪式,11月6日下午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共有60家企业被授予行业内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企业。中国石化海龙牌产品和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也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7.
易杰 《中国品牌》2010,(1):41-45
“国际制造”的品牌策略并无定式,中国企业是否拥有“快准稳”的市场应对方法,并非一定将成功经验照搬过来,但“国际制造”的经营方式值得中国的众多企业去思考,因为这种经营方式某种程度而言是品牌核心竞争能力的标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陶瓷是做洋品牌的附庸,傍洋品牌文化,奉行欧式模式去发展,永远成为洋品牌的跟班,为洋人“打工”,还是走自己民族的自主品牌之路;中国陶瓷企业是以长期持之以恒精神,全身心苦练内功,培育好自主品牌走“一品多用”之路,还是以浮躁的心态,以纯粹追求眼前利益为目的,以“多品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静  何娣 《江苏商论》2008,(3):89-90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从品牌的概念出发,阐述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在分析中国品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主品牌建设的基本状况(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品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品牌孕育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改革开放头10年,企业的竞争环境不是很激烈,国内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敏感度逐步提高,自主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