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6,(29):68-70
“进口葡萄酒群体在中国市场,正从混战阶段跨越到品牌运营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品牌推广,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进口葡萄酒的主攻方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随着葡萄酒进口关税的下调和交易门槛的降低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进口葡萄酒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被进口葡萄酒表面繁荣景象所吸引,大量资本注入进口葡萄酒的经营中,出现了进口葡萄酒运营及销售商扎堆进口环节、品牌两极分化严重、市场运作不规范的问题.对此提出进口酒企应在行业成熟之前,把握市场趋势,顺应渠道变化,遵循品牌是灵魂、渠道是基础、推广为核心的理念来培育和服务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追求合理利润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3.
周莹 《新财富》2010,(2):14-18
中国潜在的巨大葡萄酒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进口葡萄酒品牌远渡重洋。随着中外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升级,本土葡萄酒品牌正酝酿着从生产至营销的全面变局。  相似文献   

4.
在进口葡萄酒的进攻浪潮中,卡斯特来了,并且来势凶猛。 作为世界第二大葡萄酒制造企业,中国业界对卡斯特的名字并不陌生。2001年,卡斯特与张裕合资成立了张裕&;#183;卡斯特酒庄,目前,“张裕&;#183;卡斯特”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高端葡萄酒市场的代表品牌,“卡斯特”亦随着这一品牌的扩张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业界思维中形成了高端、专业的印象。不过,卡斯特的此番到来并没有沿用其原有策略,而是直接将多款原装进口葡萄酒提供到中国市场。业界人士分析,卡斯特对高端葡萄酒市场必将带来重大冲击,很有可能改变高端葡萄酒市场的现有格局。 卡斯特的进入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在经历多年的鱼龙混杂之后,进口葡萄酒的品牌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葡萄酒市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国产葡萄酒主打低端,进口葡萄酒则定位在高端,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品鉴知识仍然不足,品牌知名度是购买葡萄酒时的主要决定因素,过于注重品牌和产地而忽视品质,造成了葡萄酒市场发展的局限性.在国内外葡萄酒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葡萄酒产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必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中国葡萄酒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也是可以肯定的,只是尚待开发而已.  相似文献   

6.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7,(30):98-99
提到进口葡萄酒,首先想到的就是“卡斯特”,尽管很多业内人士对法国卡斯特有些茫然的感觉,但其却已经是当今国内市场上“品牌认知度”最高的进口葡萄酒。 2007年1月1日,法国卡斯特集团控股(中国)分支机构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此,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承担了法国卡斯特集团兄弟酿酒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全部葡萄酒业务,包括法国卡斯特集团所拥有的全部葡萄酒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推广和规划等。据了解,深圳卡斯特公司成立半年来,销售了进口瓶装酒180多万瓶,初步实现了卡斯特在中国的品牌化推广。 由此,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总裁陈光先生、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潘汝显先生和深圳卡斯特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杜维先生,也被誉为引领卡斯特快步前行的“三驾马车”,他们对“卡斯特”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运作有着独特的思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朱浪 《糖烟酒周刊》2007,(10):64-64
广州百威商行总经理朱广培有着多年的酒水从业经历.操作过白酒、烈性洋酒。代理过多种进口啤酒、葡萄酒品牌在夜场的销售。目前其代理的啤酒、葡萄酒等品牌仍然是广州番禺区夜场销售最好的酒水之一,对于洋酒销售,他认为盈利的关键在于控制风险和精耕细作。本刊记者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7,(26):62-64
《糖烟酒周刊》:就您的了解,进口葡萄酒在中国要落地的话。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夏仲邦:这里面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你需要找到一些真的想要和你开发进口葡萄酒的经销商。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可以帮助这些经销商来选择葡萄酒的品牌,很多经销商代理的都是一些非主流的牌子,他们甚至会浪费几年时间来做这些品牌,最终觉得进口葡萄酒不好做,干脆就放弃了。  相似文献   

9.
气相与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是目前我国葡萄酒农药检测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检测中葡萄酒中五百种常见的农药残留。为了确保国人健康,也确保我国正常的葡萄酒进口发展趋势,采用实验的方法,选择国外进口且在各大超市热销的130种葡萄酒产品进行农药产品检测。检验过程所使用的仪器为5973N气相与液相色谱质检仪,配合其它相关仪器。结果发现,所检测的进口葡萄酒中无论品牌大小均含有不同量的农药残留。为进一步明确这一事实,加大我国对国外进口葡萄酒的监管,也使国人形成正确的葡萄酒购买理念,现将检测过程与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伊始,卡斯特联手东海鑫业,张裕成立先锋国际酒业,五粮液进军红酒行业等,无不跟进口葡萄酒有直接关系。从最初“狼来了”的恐惧,到今天的宽容“拥抱”,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引人关注。可以预见,在国内葡萄酒业大发展的今天,进口酒势必成为国内红酒市场一股最为活跃的力量,进口酒与国内红酒代理商的合作模式成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笔者在密切关注进口酒动态的同时,认为有必要对目前进口酒的业态进行一下分析整理,希望对行业有所推动。从目前进口酒与商家合作模式来看,进口葡萄酒市场具体呈现出以下四大形态:  相似文献   

11.
《华糖商情》2003,(50):21-21
在连续几年的全国市场调查中,沙城长城的葡萄酒被列为消费者“心目中理想品牌”、“购物首选品牌”、“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品牌”、“中国市场葡萄酒行业品牌知名度、质量美誉度、服务满意度、未来首选品牌四项指标综合第一名”的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除了后台的精心生产,还有一线的全力推广。如果说生产是基础、那么销售就是关键,如果没有精良的销售队伍和前瞻的营销策略,产品不但难以打开市场,企业反而会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关》2014,(2):64-65
长期以来,中国葡萄酒市场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从多样化酒品的极大丰富到多元化推广活动扎堆,更有不断的投资热在推波助澜,最终促成了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被繁荣”。  相似文献   

13.
葡萄酒看台     
《糖烟酒周刊》2007,(28):26-26
法国最大葡萄酒产区首次来华推广;吉马集团与奥地利签署百万欧元葡萄酒进口合同.  相似文献   

14.
与国内葡萄酒企业集体“失语”相比,国外进口葡萄酒在本次糖酒会上表现非常活跃,包括来自阿根廷、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加拿大和德国等众多品牌。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糖烟酒周刊》2005,(50):6-6
进口葡萄酒为什么走了? 虽然广州进口葡萄酒非常多.而且活动也很频繁.但只是极少部分消费者消费葡萄酒。为什么那么多进口酒进来了又走了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进口葡萄酒缺乏突出的企业品牌。国内市场上的瓶装葡萄酒主要来自干法国、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其中法国居多。尽管这些世口葡萄酒拥有较好的国家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葡萄酒品牌营销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全保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2):129-130
通过分析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品牌分布现状,揭示了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东强西弱"的分割局面;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葡萄酒行业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剖析,提出我国葡萄酒企业只有重视品牌营销和运用合理的科学品牌营销推广策略,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征建 《糖烟酒周刊》2007,(23):112-112
近年来.东莞进口葡萄酒市场增长迅猛。不久前.东莞蓝泉红酒庄总店在东莞厚街开业.这是继广东骏德之后东莞又一家以经营进口酒的大型专卖店。专卖店内总共有近200个不同品牌的进口葡萄酒.仅仅在开张当天该店就办理了上百张会员卡,前景看好。近日,笔者与蓝泉红酒庄的经营者东莞万佳酒业总经理杨剑先生进行了沟通。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进口酒关税下调、新国标的推行,中国葡萄酒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发展的潮流。伴随着这一进程,行业发展也具有了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中国国内的葡萄酒市场已经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新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葡萄酒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产区、不同品牌、不同葡萄品种、  相似文献   

19.
《商场现代化》2012,(34):71
<正>进口葡萄酒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对国产葡萄酒产生巨大竞争压力。在进口酒的冲击下,作为国产葡萄酒品牌龙头的张裕和长城也尝到了市场被蚕食的苦果。时移事异,今年欧洲葡萄大量减产,使全球葡萄产量惨遭近40年来的最大"滑铁卢"。有预测称,这将导致全球葡萄酒产量锐减13亿瓶。在连锁反应下,追捧进口葡萄酒的中国酒商及消费者将不得不为进口酒支付更高的价钱。那么,在这个市场背景下,国产葡萄酒是不是迎来了一个抢回市场的契机呢?国产酒及酒商是否已经嗅到这一商机,并在为抢占市场做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告》2012,(6):128-129
中国消费大潮的来临,让象征着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葡萄酒日益成为日常消费的"标配"——2011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高达19亿瓶,成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但是,进口葡萄酒鱼龙混杂、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上的传统弱势,都让葡萄酒高端市场尚未定型,这也是传统上准一线葡萄酒品牌"更上一层楼"的机遇。大家心里都知道,在关键节点上若不能抓住机遇占位一线,当市场完全成熟、赢者通吃之时将再难有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