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无论你是商务旅行者还是自助旅行者,在开始一段旅程之前,都会面临选择和购买旅游产品——从机票、酒店到汽车租赁,从豪华邮轮到综合度假产品。回忆一下最近一次旅行,在获得上述产品时,你是否利用了国际互联网?是仅限于获取信息,还是真正完成了一笔在线交易?在此过程中,你是否尝试过“货比三家”?除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你关注过网上信息的客观性和在线交易的安全性吗?  相似文献   

2.
苗学玲 《旅游学刊》2016,(11):22-31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共同生产出来的体验.多年来,众多研究关注背包客旅行带来哪些个人成长、旅行动机,以及目的地等其他客观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旅行者对故事的思考.于是,理论界有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无须努力、轻而易举的论断,而报界探讨“旅行是心灵鸡汤”是否是伪命题.基于此,该文的研究问题是旅行者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反思,如何促成个人成长.文章采用自我民族志收集资料,讲述2011年和2014年作者在旅行中结识的两位单身女性和她们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以及旅行结束后的持续思考,试图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呈现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的“全貌”,包括旅行前、旅行故事发生、返回日常生活.文章提出的研究命题是:(1)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不但取决于目的地发生的故事,同样重要的是旅行者的反思;(2)旅行收获存有质量上的差异,深刻和持久的个人成长来源于对行为背后偏见、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察觉和纠正;(3)旅行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最后,将“旅行的个人发展”定义为在旅行活动的推动下,旅行者在认识和社会情感方面逐渐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你是一个地理行家?或者是一个城市行家?你不是一个对此漠不关心的人,否则你就不会读这本杂志。但是你可能是个自我放纵者,这样的话,我们需要谈谈。 这些是曾经发布的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首次进行的此类调查中所披露的一些旅行类型。由美国旅游协会进行的这项大规模调查比较了美国人对于旅游的态度和他们对于环境质量和文化质量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美国 90天灰狗巴士旅行 两只脚、四轮巴士、沉沉的背包,从美国东岸一路顺着灰狗巴士路线前进,从纽约到西雅图,再回到起点。一些身住纽约的华人留学生正在开始准备这场"贫穷并快乐着的旅行"。 这种艰苦的旅行方式眼下正成为很多年轻旅行者的选择,他们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选择这样的旅行方式,而是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彭兆荣 《旅游学刊》2012,27(10):5-6
人类学是一门讲求"关系"的学科.传统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主要对"不动的社区"人群共同体整体关系的关照.当代大众旅游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移动群体"的文化景观,可称为"临时共同体".与学科性质相吻合,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视野也旨在关注这一松散的、游移的、短时段的人群共同体的社会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Jinning 《时尚旅游》2008,(2):43-43
<正> 除了通过航空公司随所乘坐的班机托运行李,精明的旅行者还可以将更多购物或会展的战利品通过邮局寄回家。出国旅行或是参加展会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自己收集了很多有用的资料,或是买了很多心爱的东西,却碍于航空公司对托运行李的限重而无法带回国。又或者在国外旅居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到回国前会有大量物品需要运送回国内。还有些商务旅行者在国外结束了正常的商务活动后,打算继续留在当地休一段假期,却因为随身携带的  相似文献   

7.
平遥、凤凰、丽江、龙泉、永定,或者再加上屯溪、卢 村、绍兴、兴城、米脂……对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 古镇,或许你已经耳熟能详了,甚至有的还去过不 止一次。 你是否这样解读过它们? 你是否在斑驳沧桑的表象下看到它们真正的灵魂? 你是否看到它们在神州大地遥相呼应,辉映出一幅 自然的五行脉象? 在自然地理与历史机缘的碰撞下,这些小镇的主人 有了特殊的个性,而他们按自己的愿望建造的小 镇,某些方面便特别突出。他们并不知道对 方的存在,却无意间共同营造了一种格局,是天作 奇巧,也是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8.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已进入了瓶颈阶段。尽管有近40部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人们在各种意义上使用"旅游文化"这一词汇,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仍模糊不定。文章在追溯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层面来界定和框限旅游文化,并在内涵、特性、功能层面上对旅游文化与一般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未来的旅游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文章旨在反思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概念误区,并尝试以文化人类学视角来廓清旅游文化的外延,将旅游文化视为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为旅游文化内涵的明确化、具体化做抛砖引玉的前期思考。  相似文献   

9.
吴建兴  吴茂英  汪菁 《旅游学刊》2022,37(2):130-141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我民族志在反思传统民族志中诞生。自我民族志凸显了"自我",是一种对研究者亲身经历的文化体验展开反思性描述的质性研究方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者关注与应用。但这些研究大都仅采用了自我民族志的方法,未对自我民族志的理论与方法展开深入的探讨。该文以此为契机,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了自我民族志的起源、内涵,重点阐述了自我民族志与旅游研究的逻辑联系,论述了旅游研究对自我民族志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00—2019年71篇应用自我民族志的旅游研究论文,重点阐述旅游领域中自我民族志适用的研究情景,结合文献分析各研究情景中方法论的优势,说明方法论局限以及克服局限的策略。最后,结合已有文献阐述自我民族志如何应用于旅游研究,提炼自我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的理论贡献,并进一步讨论旅游研究应用自我民族志的巨大空间以及对自我民族志范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人类学家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5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纳尔逊·格拉本(Nelson H.Graburn)教授和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在北京出席学者俱乐部性质的"国际旅游研究院双年会"(2005 Bienni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后,赴四川、贵州和广西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研.借此机会,彭兆荣对格拉本教授进行了专访,内容涉及到中国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特点及潜在的危机,农业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空间,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的"真实性",传统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的范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体味旅行,或许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最近英国的一家民间组织"国民信托"发起了一项活动,名日"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内容包括50件户外旅行相关的活动,旨在鼓励孩子们在"重归自然"中强健身心、成长发育。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旅行或可成为最好的成长方式之一。"国民信托"的调查报告显示,12岁以下的英国孩子有1/3从未上过墙、爬过树,10人里就有一个不会骑自行车。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说:"我给年轻旅行者的建议就是从穷游开始。"  相似文献   

12.
新年开始,又有不少人在做旅行计划。在如繁花一样"渐欲迷人眼"的景区中,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也有些难以取舍。摄影人是旅行者中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体验更加深入,本刊特采访了中外20名摄影人,请他们聊聊自已的旅游心得,为读者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提出"孔子吹唢呐"的命题。唢呐何时出现于中国?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唢呐出现在中国的时间不会超过公元1世纪。那么,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孔子,即使他很有音乐修养,会多种乐器,还当过吹鼓手,但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唢呐,他又怎么可能"吹唢呐"呢!  相似文献   

14.
圣·奥古斯丁说:"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只读了其中的一页。"著名学者、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曾受英国旅游局之邀,前往英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文化之旅。有趣的是,英国旅游局并不是看中马未都博物馆馆长的身份,而是被他独特的旅行理念所打动。如今,出国游已经成为了很多国人最向往的度假方式之一,越有名的风景名胜,大家都越争先恐后地抢着去。但马未都的每次旅行却常常"逆"潮流而动,不走寻常路,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悟。本文就带你走进旅行家马未都的世界,一起分享他的私家旅行秘籍。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旅游人类学不断面对新课题,进行新的转向.文化在旅游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旅游业需要找寻新的景物和景点,去满足来自个体和大众旅游的多样化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寻找原汁原味而且带有奇异色彩的旅游资源,风靡一时,结果是不论当地的文化承载者同意与否,他们的文化遗产和别样的生活方式被高度商品化,变成旅游消费品.为了推动文化/族群个体参与到旅游业中,甚至直接拿金钱诱惑他们.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最大广告公司工作5年的孟为,虽然每天还是需要面对繁杂的工作,但对他来说,这样的打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孟为早期曾在日本留学4年,后来又到美国学习 MBA 和工作了7年。在美国时的他就已经成为了“玩家一族”,读书期间,曾经花掉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用来走遍美国和加拿大,并尝试各种户外玩乐项目,潜水、开飞机、划浪风帆都不在话下。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外国的学生敢玩的,我都能够和他们一起玩。”孟为十分热爱旅行,并将旅行作为生活中不可以缺失的部分坚持至今。近两年来,他专注于环球潜水和水下摄影,每年利用几乎所有的假期去到世界上著名的潜水地旅行度假,然后将在潜水时海底拍摄的照片整理好,如今的他已经有数不清的旅行相簿了。  相似文献   

17.
去国外书店的“旅游”专架逛过吗?是否曾被架上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自助旅行手册搞得眼花缭乱?随着国内游客境外自助游目的地的增多,国内各大出版社都在寻找自己的国外自助旅行手册合作伙伴。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热爱旅行的你都有理由对这些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小册子有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邹庆云 《旅游学刊》2006,21(4):12-12
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带领一队外国专家在中国贵州的巴拉河与当地政府进行一个旅游合作项目时说: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现在许多外国人都选择来到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如果这些游客只想看几个著名景点,他们会选择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但外国游客既然选择到贵州,就是因为这里的乡村之旅可以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前50年、前100年甚至前500年的景象.此话表明,农耕文化遗存对乡村旅游发展和人类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那些被都市旅游者青睐的封闭、落后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和传统耕作与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继续着落后的古老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传承了今人向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方式,旅游改变了那里的经济落后,也促进了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夏赞才 《旅游学刊》2006,21(1):12-13
30年前,MacCannell在其<旅游者>一书中提到:旅游者到欧洲旅行时一定会去巴黎;到了巴黎一定会去巴黎圣母院、去艾菲尔铁塔、去罗浮宫;去罗浮宫一定会去看维纳斯雕像、去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几年前笔者到欧洲旅行时,仍然不能摆脱这一固定的模式,走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路线.近来查阅国内一些旅行社的欧洲线路,也大同小异.旅游是一种体验,虽然绝大多数旅行者并不是艺术家,但"神圣之旅"也好,"世俗仪式"也罢,旅行能带给旅游者的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所无法满足的审美体验.因此,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无论是大众旅游吸引物还是特殊旅游对象,我们都应当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其共有的价值结构及其美学价值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王宁 《旅游学刊》2014,29(11):5-6
正本真性是一个由西方学者提出,并在西方旅游研究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旅游中的本真性问题,成为西方旅游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话题之一。这个研究话题也被介绍到中国,却在中国学者中引起了迥异的反应。一部分学者顺应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趋势,接过这个话题,并用中国的经验事实来检验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质疑这个话题对中国的适用性。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游客并不关心本真性。因此,去研究中国旅游中的本真性,等于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中国游客是否真的不关心本真性?不论说"是",还是说"否",都可以找到各自的证据。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