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查法对乐山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特征和开发模式进行分析,旨在为乐山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系统开发和合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乐山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根据其资源的不同分布区域特征可采用旅游性体育和体育性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性开发模式。以峨眉山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为导向,依托本地区体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冰雪旅游、定向越野、登山旅游、野外拓展、高尔夫球场以及江河漂流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武术和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精品。  相似文献   

2.
杜强 《魅力中国》2011,(2):77-78
湿地生态旅游对于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湿地旅游的发展方向。洪湖湿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备湿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对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划研究方案,这对提高当地经济收入、促进湿地生态保护和推动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神(木北)延(安北)铁路全长382公里,总投资64.7亿元,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是全国铁路网又一条南北大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建成对于加快贫困老区经济发展,开发陕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旅游等资源,密切我国各大区域经济联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以往的及在建的铁路新线建设项目相比,神延铁路的建设管理有四个较大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韩博 《特区经济》2007,(8):204-205
旅游业是西藏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先导产业。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至关重要,有关旅游资源的评价、规划、开发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但从总体上看,从法律保障的角度探讨对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切实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落后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实际需求,亟待立法。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晓波 《浙江经济》2003,(23):34-36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挖掘淮安和扬州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条件分析,提出构建淮扬区域旅游合作的几点建议,重点塑造两大整体旅游形象,为该区域旅游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7.
李磊  邓凯馨 《特区经济》2012,(9):127-129
旅游业对于"大三峡"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三峡大坝蓄水后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的变化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大三峡区域如何开展区域旅游开发及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温泉属于水景旅游资源,温泉资源的利用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作为被广大国内旅游者普遍接受的新型旅游形势.温泉旅游近年才兴起。温泉旅游在重庆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对温泉旅游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学术研究还很少见。重庆温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开发呈上升趋势.然而.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又给当地的经济、生活和环境带来了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学视角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进行分析,对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旅游资源经济理论进行深层思考。科学的旅游资源经济理论的建立,将会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旅游活动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方面,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对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与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容量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旨在对区域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密切。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正在改变我国旅游交通格局,使"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必将推动"散客自由行"较快发展,高铁沿线旅游资源品位高、以前被忽视的区域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高铁沿线旅游合作呈现新的特点。我国旅游业要抓住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高铁沿线地方政府应重视高铁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交通的多网融合,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旅游支柱产业应主动接轨高铁,重视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完善散客出游环境,以实现"高铁时代"我国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辉 《改革与战略》2011,27(7):157-159
目前,我国已步入高速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快车道,有力地促进了区域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业也产生一系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江西省应前瞻性地把握高速铁路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和新规律,顺势而动,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更好地推动江西旅游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章杰宽 《科学决策》2013,(12):27-39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关键性的要素和指标,同时这些要素与指标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因此,在学科交叉研究越发普及的趋势下,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观,以西藏自治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及其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复杂网络研究范式的实用性,并就复杂网络范式在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相关应用谈了些基本看法。最后,文章认为,抛开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研究也应成为未来可持续旅游研究的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极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学术期刊中疫情下旅游业相关文献为数据库,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疫情下旅游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领域内作者间合作关系不紧密;研究热点可归纳为新冠肺炎对旅游业和潜在游客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旅游业各参与主体应对新冠肺炎冲击的策略性研究;文旅产业在疫情影响下产生的新机遇、新方向及新问题成为研究发展趋势。最后从旅游业对新冠疫情的响应机制、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文旅产业变革3个方面提出研究展望,为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旅游环境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伦理学对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功能,旅游环境伦理概念、主体、客体及价值,旅游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等方面,实践研究成果主要有旅游环境伦理建设的基本对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观以及旅游环境道德教育等。我国相关研究存在学科体系不完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实践研究视角尚待深入细化,缺乏实证、定量研究,对传统环境伦理文化借鉴不够等突出问题。今后,我国旅游环境伦理研究应积极探索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扩展实践研究的范围,注重运用实证、定量方法,重视借鉴传统环境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邮轮市场的重心向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转移,因其经济效益高、行业拉动作用显著,中国快速进入了邮轮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但国内对邮轮旅游的学术研究刚刚起步,研究广度和深度不足。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中2003—2020年发表的关于中国邮轮旅游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通过对发文量、高频关键词、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的分析,梳理近年来中国邮轮旅游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判析中国邮轮旅游研究的未来走向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新疆旅游交通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旅游业近十年来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旅游交通方面存在铁路交通建设慢、密度低、利用效率低;公路等级低,效率低,旅游重游率低;景区(点)间距远,旅游交通成本高等问题。为此,应创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合理规划景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张素梅  张有山  王建梅 《特区经济》2009,240(1):176-178
北戴河正处于向“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转型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变开发思路,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应用于旅游开发研究,构建游客导向的旅游开发模式,实现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本文在对北戴河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和旅游发展水平三个方面对北戴河旅游业提出了建议对策,以实现北戴河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德光  张洁 《科学决策》2023,(10):230-241
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与游客忠诚度紧密相关。文章基于SOR理论使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建构红色旅游氛围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模型并进行充要条件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得知,红色旅游氛围对游客忠诚度有间接影响;游客参与度、红色旅游体验和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忠诚度的充要条件;红色旅游氛围、游客参与度、红色旅游体验和游客满意度综合作用形成游客忠诚。研究结果揭示了红色旅游游客忠诚度的前因及复杂关系,为红色旅游质效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South Africa is experiencing a boom in nature-based tourism in which underdeveloped and previously marginalised homeland areas are not sharing.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termine some of the crucial constraints which inhibit tourism in these areas, by exploring various tourism development issues based on insights gained from research undertaken at Mavhulani bush camp, a seemingly successful nature-based tourism development project. This venture is run on communal trust land in the former Venda homeland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