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舒伟权 《浙江金融》2005,(8):63-63,35
计算机的运用与推广在给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银行金融系统的计算机犯罪已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当今金融界计算机犯罪,已经引起我国立法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新<刑法>中已将金融计算机犯罪列为重点.因此必须对金融计算机犯罪这一现代化、高智能化的犯罪形式进行深入调研,掌握其规律,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策略.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犯罪是计算机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犯罪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运用的日趋广泛和社会化,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和领域在不断地增加和扩展.银行储蓄业务计算机犯罪也随之日趋升温,它具有范围广、作案对象多、不易侦查、隐蔽性好、易得逞等特点.犯罪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既有内部作案,也有外部作案或内外勾结,有的通过非法查询储户密码支取储户存款;有的通过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修改,虚增储户存款,达到作案目的;有的通过计算机程序,将所有储户利息尾数转入犯罪分子自己的存款帐户等等.  相似文献   

3.
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即利用计算机进行高智能犯罪.高科技犯罪尤其是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将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本文拟就我国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谈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犯罪现象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几乎同时,计算机犯罪的蔓延也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人们对计算机犯罪和危害深感忧虑,防治计算机犯罪已成为信息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对而言,计算机犯罪以及相应出现的计算机犯罪法还是个新事物。随着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遍使用,计算机犯罪还将表现出新的特征。为了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各国纷纷制定行政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银行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的有力手段.但是,网络通信也面临计算机犯罪和黑客攻击等诸多威胁.为此,加强防范金融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任务.在银行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对会计、资金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只有强化计算机应用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才能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业务的安全、稳健运行.会计系统是银行业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核心,也是银行监管工作的重点.下面就以计算机会计系统为例,介绍银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6.
金融计算机犯罪是随着高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刑事犯罪现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我国近年来金融计算机犯罪较为突出,给金融行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孔鸿滨 《华南金融电脑》2006,14(10):100-10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止2006年6月30日,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23亿人。在上网用户总数迅猛增长之时,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相关应用的需求量也逐年稳步上升,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计算机这把“双刃剑”也在成为高科技犯罪的工具,黑客入侵、网络钓鱼、间谍软件、病毒发布、色情传播、源代码失窃等案件更是频频见诸报端,它们的大量出现必然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计算机犯罪具有犯罪主体专业化、犯罪行为智能化、犯罪客体复杂化、犯罪对象多样化、危害后果隐蔽等特点,这使得计算机犯罪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刑事犯罪。尽管如此,计算机犯罪通常都会在计算机及其外设中留下大量与犯罪有关的数据,进而让司法人员根据相关技术找到证明某个事实的证据成为可能,因此计算机与法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机取证也就应运而生,它对:于起诉这类犯罪行为变得至关重要。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而言,计算机取证技术这种事后分析的办法也必然给追踪黑客行为和提高系统防护能力提供了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银行业计算机犯罪的思考及其对策人民银行湖北省孝感市分行易平运一、什么是计算机犯罪国外计算机专家们曾对计算机犯罪下了一个比较广义的定义:在自动数据处理过程中,任何非法的,违犯职业道德的,未经许可的行为,都是计算机犯罪行为,也可以说,一切以计算机资源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犯罪也在日趋增加。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计算机犯罪,要确定犯罪、抑制犯罪和惩处犯罪,证据就成为定罪量刑的关键。电子证据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系统文件、内容数据、通信数据、日志文件、临时文件及电子辐射文件等。数字取证主要是对电子证据进行识别、保存、收集、检查、分析和呈堂,从而揭示与数字产品相关的犯罪行为或过失。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换方式的和支付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给客户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程度愈高,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愈大,银行电子信息及数据的风险性也就愈大,使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银行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一)银行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技能、高智能、专业性极强的犯罪形式,大多为银行内部的计算机操作人员所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计算机犯罪中,有70%~80%是行家所为,因此,作案手段十分高明。(二)银行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1.
一、计算机犯罪的定义及其类型计算机犯罪一词直译于Computer Crime。从直译词来看,人们是很难理解的,难道计算机在犯罪?计算机犯的什么罪?严格地说,计算机本身是不会主动犯罪的。那么人们常说的计算机犯罪又作何解释呢?其实,我们所说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金融电子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已成为了当今世界金融业的主宰。然而计算机技术在使我们的金融理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使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一种新的犯罪形式-金融计算机犯罪。金融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或  相似文献   

13.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夯实预防计算机进行诈骗犯罪的基础,从而保证计算机业务人员的整体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可以说,净化计算机管理和操作队伍应成为各级领导强化银行内部电脑管理、防范银行内部计算机犯罪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试论银行计算机犯罪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计算机在银行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家银行由上到下,甚至最基层的营业网点都采用计算机处理柜台业务.银行业务电子化的发展,加速了银行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引发了银行计算机犯罪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本从金融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发展趋势、造成危害,阐述计算机犯罪的特征,找出犯罪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程鹏 《中国外资》2009,(18):209-20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随之而来,计算机也成为一些不法之徒的犯罪工具,同时,计算机及移动介质中存储的电子数据也就成了这些不法分子犯罪的证据。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运用这些电子数据,起到其证明作用呢?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近几年计算机业务网络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着计算机管理相对滞后、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潜伏着计算机犯罪隐患。充分认识计算机犯罪的产生原因和特征,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防范计算机犯罪潜在风险,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电子化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作案的智能型犯罪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被计算机犯罪所直接盗走的资金有近100亿美金。在国内,犯罪行为人借助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设计、制造了多起案件,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清当前的社会治安状况,认真分析银行信息犯罪的主要特征,研究防范对策及措施,对遏制银行系统信息犯罪,确保金融业改革健康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银行系统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形势我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犯罪日益严重。据国家有关部门通报,侵人金融领域犯罪占近年计算机犯罪总数的半数以上。当前相当一部分的银行、证券单位,计算机安全管理措施不落实,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不全面,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措施薄弱,防范犯罪和灾害事故的能力较差。例如1998年6月9日,上海市公安机关破获我国首例银行内部…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金融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应用范围已从柜台业务发展到储蓄、代发工资、联网通存通兑、信用卡使用、资金清算等诸多领域,并使工作流程高速、快捷。但与此同时,利用计算机进行金融犯罪的暗流也在涌起,发案率不断递增。这使得金融业经营风险除了业务风险外,又增加的计算机带来的科技风险。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犯罪,通常指物理性地破坏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信息网络设施,或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侵害有价值的程序、资料及数据形式存在的财产,例如电子货币等。这些犯罪活动严重影响金融业正常的业务运作,引发资金和信誉损失,影响客户利益,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与传统犯罪不同,金融业计算机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