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传统现代化带来了亘古未有的发展和新现代化也难以摆脱的"人类困境";可持续发展难以克服的困境--生命平等与人的进化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使可持续现代化也无法缓解当代面临的社会和自然危机;一个节欲、小规模和"远离平衡态"的"小人口",是人类远离当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危险平衡,和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代人类的时代困境及生态转向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它深化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为人类提供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哲学对现代化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有大量的反思,但多局限于抽象唯心主义式的审视.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视阈对现代化与人的生存作了正反两方面的考察,认为作为一个客观的社会历史进程和社会现象,现代化从生存资料、生存方式、生存空间、生存结构、生存状态、生存观等方面都对人类生存产生多维影响,同时现代化也内在地形成自身的"自反性",它给人类生存带来物役性、低度生存、生活失调、"单一生存观"等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杨东杰  沈娟 《商》2014,(46):24-25
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日趋恶化,并逐渐成为全球化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同样也出现了生态黄金等各类问题,而这也因为在人与自然观方面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树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观念已迫不及待,而被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它不仅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国情独特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学术界基于我国国情的不同认识,不断反思与超越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框架,先后提出"三元"、"二元半"、"四元"、"环二元"和"网络结构"等不同论断.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概括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各有其合理性,但也各有其缺陷.另外,本文还就当代"三元"论与近代"三元"论作了简要的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王仁庆 《消费经济》2003,19(3):34-35
人类在过去的奋斗中,学会了用各种专业技术及其物化的现代化生产能力来改造自然,同时也无休止地向自然界索取,把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气、废水、废物排入大自然。沉重的历史告诉我们,过去人类发展的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它已使人类走向困境。发展观与消费观是不可分的,没有一个可持续的消费观的支持,可持续的发展观也不可能彻底和牢固树立起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实行相应的消费方式,这就要求对旧有的消费方式进行变革。(一)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  相似文献   

7.
李丽南  温薇 《中国市场》2011,(36):134-135
目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各种产业的发展已受到了阻碍,然而,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水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必然选择的发展道路,然而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与可持续发展一致的。循环经济是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势需要的当代产物,是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模式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由路径,我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8.
孙伶俐 《中国市场》2013,(16):70-71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人类生活发展的基本需求,其比例也显著增加。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关于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未来发展模式的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及发展困境的原因,以探讨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模式,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苗青 《消费导刊》2009,(23):42-43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与文明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将环境与发展、环境与文明放在一起考察成为各国发展现代化的共同课题。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的真正实现,保障人类社会的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各种产业的发展已受到了障碍,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找到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必然选择,然而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与可持续发展一致的.因此,循环经济是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势需要的当代产物,是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模式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由路径,我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1.
控制自然、改造自然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片面强调当代人的眼前利益是人类欲望无限膨胀的后果,人类发展因此陷入困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经验中的理性选择,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基于发展中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所决定的。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只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以及为此而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是中国当前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经济政策的主调。中国经济和社会在发展的潮流中,也面临着许多成长中的烦恼,如资源和环境制约,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能否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为了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标志着政策调整的方向。文章指出,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策导向,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既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中国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将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苏喜  张倩 《商业研究》2007,1(3):108-110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观,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发掘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社会生态核算矩阵对河南省近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虽然该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但仍然处于偏弱的范围,存在人口、经济结构和环境资源等制约因素,并提出统一认识、优化经济结构和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晓军 《中国市场》2009,(49):78-79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加强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我国应建立合理的定价管理机制,采用市场调节为主的方法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以保证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增长的大量消耗,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同时也使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目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能源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证,能源安全运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北京市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能源安全放在核心地位,把能源节约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逐步建立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打造首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和谐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能源资源丰富,是我国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但黑龙江省能源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转型、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通过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健全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制度环境,提高能效技术、节能技术,改革投融资体制等政策措施,来保证黑龙江省能源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开采、过量排放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这种以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既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持续发展。会计界应积极投身于环保运动和绿色革命进程中。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深层融合、协调发展是会计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对环境资源的确认、计量以及对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的分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保安 《中国市场》2009,(15):80-82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枯竭与城市经济单一,城市管理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质量建设不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成反比,技术落后与人才吸引力差,失业率高与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较低与社会保障工作落后等方面。应建立鼓励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资源节约、有利于保护环境、激励技术开发和设备更新、吸引人才、鼓励就业、增强社会保障等多项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