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珩 《涉外税务》2002,(8):61-63
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缺陷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纳税影响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债务法又分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而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虽然没有明说采用何种债务法进行核算,但是,从其给出债务法的定义来看,我国所采用的债务……  相似文献   

2.
一、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1.产生背景。从国际上看,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可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由于应付税款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额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的所得税,这种方法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遵循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因此,目前大多数国家均不采用这种方法。原《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会计》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可以选用递延法或债务法(也称损益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1996年,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2…  相似文献   

3.
周丹 《投资与合作》2014,(12):112-112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是重要而又复杂的会计课题之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企业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文中对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债务法和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提出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是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最优方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所得税核算方法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较之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无论是从理论上的合理性还是从实践上的实用性来看,都具有优越性。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然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完善所得税核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杰  徐吴 《上海会计》2007,(6):35-3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比旧的准则可以发现,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上,新准则废除了原有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及损益表债务法(也就是原来准则中的债务法),要求企业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是会计观念由损益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变迁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建立必须遵循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税法与准则、制度对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口径、时间的不一致,产生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不同,即计税差异。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在实际操作中,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企业应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所得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相似文献   

7.
张庆考 《财会学习》2006,(11):39-40
我国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所得税的核算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调整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对递延税款余额的影响.而债务法要求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按新的税率对递延税款的余额进行调整.由于债务法能够客观地反映税率变动引起的企业所得税付款义务或收款权利,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采用债务法.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债务法与新会计准则中的债务法却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所得税会计处理:新准则与旧规范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摒弃了旧规范中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从而导致新准则与旧规范在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定义、收益确定、所得税费用计算、亏损会计处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相似文献   

9.
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因此,研究会计与税法差异及其会计处理方法是所得税会计理论的核心。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科目设置的调整有:将"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调整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将"递延税款"调整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在旧会计制度下,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旧企业会计制度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新<所得税>准则废除了原有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要求企业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暂时性差异,并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  相似文献   

11.
一、制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目的 根据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分离的特点,新准则规定了纳税影响会计法中资产负债表法为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老制度”)规定了以应付税款法为主,也可选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利润表法,后者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被企业选用。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在2006年及以前,所得税会计处理适用准则是1994年6月颁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和2000年1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统称"旧准则")。根据旧准则,企业可以从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债务法(又称利润表债务法)中任选一种方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2006年2月,我国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规定企业必须使用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3.
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要点 国际上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经历了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我国借鉴了国际上所得税会计,结合我国国情和会计准则实施状况,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建立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所得税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对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研究夏志良对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所得税(简称应税所得税)与按照会计所得计算的所得税(简称会计所得税)之间的差异,财务会计有两种基本的帐务处理方法,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本文试图从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其性质出发,...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企业应合理划分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  相似文献   

16.
倪明 《财政监督》2008,(4):40-43
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计税差异源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口径和时间上的不一致,计税差异据此可分为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而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确立,由应付税款法到递延法,再到损益表债务法,最后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核算方法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吴天明 《涉外税务》2005,(12):81-83
财政部于1994年6月29日下发的《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94]财会字第25号)是我国关于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现行有效文件,其中关于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后者又有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选择。2005年8月12日,财政部又下发  相似文献   

18.
吴稚蕊 《会计师》2010,(9):31-32
<正>在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所得税准则")中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由原来的应纳税款法或纳税影响法转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应纳税所得额、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等概念,实现了国际趋同,体现了会计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原则。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一般处理程序及特殊业务处理程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历史走来,又向未来走去.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规定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企业可以从两种并存的方法中选择其一.  相似文献   

20.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玉媛  傅荣 《金融会计》2006,(6):43-44,12
1994年6月29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该规定从业主权益理论出发, 将所得税费用化,使我国所得税会计开始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允许选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时,建议采用递延法,有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