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胡宝珍 《经贸实践》2004,(10):36-37
无形资产作为资产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各经济发达国家均对无形资产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在会计与审计领域制定了较系统的法律与准则,以使无形资产的交易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制定的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可为我国会计与审计界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我国尚未出台针对无形资产的具体准则,审计实施中当涉及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关判断时势必发生困难。为此本文仅就无形资产的审计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准则颁布以后,会计核算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无形资产新准则也不例外。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累计摊销”账户的设立就有许多新的变化和突破。无形资产减值与摊销是无形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累计摊销”与“减值准备”都是“无形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无论是计提减值准备,还是提取摊销,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正确计算损益、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补偿尺度”的“谨慎”原则。本文着重就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摊销的区别作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从2007年度开始实施,通过对新旧准则的对比,我们发现,新准则在无形资产残值的确定有了新变化。根据旧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的残值假定为零。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残值虽然也假定为零,但同时又规定了无形资产残值不为零的情况:(一)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二)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4.
IASB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修订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邬展霞 《经济论坛》2005,(19):133-134
一、IASB关于无形资产修订。随着无形资产在经济生活中的日益活跃和重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IASB)于2004年对国际会计准则(IAS)38号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无形资产准则与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主要差异在于。  相似文献   

5.
无形资产作为资产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的巨大与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备经济发达国家均对无形资产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在与审计领域制定了较系统的与准则,以使无形资产的交易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下面就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无形资产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着重解析了新无形资产准则与原准则的变化,指出了新准则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理解新准则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并与2001年1月1日进行实施,该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确认条件、计量、后续支出、摊销、减值、处理和报废、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2006年2月15日重新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的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本文就《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与现行的无形资产准则的区别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中外企业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也就被提上日程,但是中外无形资产准则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对无形资产准则的制定机构和制定人员、定义、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摊销几个小方面的差异进行阐述和分析,窥斑见豹,从而对中国无形资产准则的制定作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既是对原有会计准则的修改与完善,也体现了会计的国际趋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无形资产的新准则在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拟就新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一些重要规定进行比较,解析新准则的重大变化,对如何理解这些重大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准则适应了新形势的变化,它关于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账务处理等方面规定的更加明确,在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上,不再将无形资产统一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而是考虑了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此外,新准则更加关注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这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完善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明晰了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变化尤为突出,新无形资产准则在原无形资产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做出较大的调整。本文将采取新旧无形资产准则对比的方法,反映出新无形资产准则的创新之处。同时,以会计操作人员的视角去发现新无形资产准则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准则。  相似文献   

12.
范壁君  周平  王达美 《时代经贸》2012,(22):84-84,86
从新旧无形资产准则关于企业R&D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比入手,较为详细地分析新旧无形资产准则变化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中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计量的分析可以知道,无形资产准则的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但同时准则中关于企业研发支出的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核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存在一定的缺陷,2006年2J1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本文对无形资产新准则下的确认,计量与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肯定了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同时指出了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一般应分阶段并遵循以下不同原则: 1、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当遵循实际成本原则。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以其取得、发生或形成时的交易价格计量。其主要优点在于具有可验证性,代表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所同意的交换价格,具有合法的依据。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购人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实际成本记账”。实际成本可包括买价、必要的手续费和法律费用。自创无形资产部分,《企业会计准则》认为“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通常包括那些能直接辨认的费用支出,还包括为了保护权利而发生的保护费用。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水英 《生产力研究》2007,(18):100-102
在无形资产确认计量的问题上,国内外的认识不尽相同。为了规范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工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了与无形资产相关的几个准则,各国也都发布了各自的无形资产准则规范。文章对国际、美国、英国、中国等无形资产准则规范,从无形资产概念、确认范围、确认标准、账面价值确定、摊销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我国许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准则分别从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和报废,以及披露等方面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要求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01年1月18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的涵盖范围、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和研发费用的处理以及会计判断的引入等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认为存在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以下是我们学习无形资产准则时的几点疑问,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第3号征求意见稿《企业合并》和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制度》,本文就有关无形资产会计中的三个问题谈谈个人意见,愿与同业人士共讨论,希望我国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陈利红  李红 《时代经贸》2007,5(11Z):56-57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新产品的开发,无形资产研发支出不断增加,对于研发费用如何进行恰当的确认和处理也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在关于企业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处理上进行了深入改革,较旧准则要更完备、更规范。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主要针对新准则中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利弊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的内涵分析 新准则下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以后所有的无形资产都是可辨认资产,它是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者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或是它的权利源自合同性权利或者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