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许闲 《上海保险》2016,(2):16-17
美国的保险监管,向来是各个国家保险监管改革参考和学习的范式。之所以学习美国,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一直扮演着领头人的角色,加之美国保险市场发达、保险业发展历史悠久。而且,世界上现代保险监管的诞生地就在美国。  相似文献   

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恐慌和喧嚣渐归平静之后,美、英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和金融大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和重大调整。基于金融监管理念、资源、目标等因素之于危机的作用分析,并不可避免受到本国改革传统的路径依赖的影响,危机核心中的美国进行了补丁式改革,而受危机影响较大的英国则进行了系统性改革。比较美、英多个政府版本的改革方案及其最终法案,可以得出:改革本身具有紧迫性,然而并没有完美的普世范本,但这并不妨碍总结这些方案背后的共识,或者不同举措之后的实质理念和追求目标,而这正是两国监管体制改革中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所在,也是金融监管体制多样化和本土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美国日前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后文本,这个旨在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大修”的法案,将大大增强联邦政府对华尔街的监管力度。这至少说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过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付诸了行动。  相似文献   

4.
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监管框架之间的不一致性所引发的金融创新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安全性资产的超额需求共同推动了影子银行体系在美国迅速发展。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影子银行体系、"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外部"影子银行体系组成,但其各自的信贷中介程序和复杂程度不尽相同。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对美国以及全球金融体系都产生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尽管《多德—弗兰克法》为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旨在有效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即"FINTECH",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大发展的初级阶段,而美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已经发展出其独特的生态特点,并在全球迅速扩张行业规模,是研究和经验借鉴的天然范本。本文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出发,介绍了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在简要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并与美国模式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从四方面总结了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并给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内银行卡市场相对成熟,专业化分工细致,美国支付企业已经形成了全球的领先优势,而美国将支付体系和消费信贷纳入统一监管,辅之以产业特性的监管在全球银行卡产业监管中具有典型意义,并收到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呈“井喷”式增长,  相似文献   

7.
李扬 《金融博览》2011,(2):28-29
发端于美国,然后迅速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和全球的金融体系,而且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现在看来,本次危机的影响程度之深、破坏范围之广,堪比20世纪30  相似文献   

8.
内容肇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全球蔓延,证券市场全面暴跌。之后,美国、欧盟、英国、俄罗斯等以及中国联手救市。11月,20国集团在美国举行"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并发表《华盛顿声明》。全球通力对抗金融危机,加强合作成为共同的声音。因此,讨论证券市场及监管的国际化问题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证券市场国际化表现及成因,阐述国际化监管的必然性,进而探讨监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证券监管,乃至全球合作提供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9.
内容肇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全球蔓延,证券市场全面暴跌。之后,美国、欧盟、英国、俄罗斯等以及中国联手救市。11月,20国集团在美国举行"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并发表《华盛顿声明》。全球通力对抗金融危机,加强合作成为共同的声音。因此,讨论证券市场及监管的国际化问题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证券市场国际化表现及成因,阐述国际化监管的必然性,进而探讨监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证券监管,乃至全球合作提供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为全球经济危机,至今欧美国家仍在寻求救市手段用以防止经济的衰退.次贷危机爆发的经济原因已表面化,可是从美国政府监管模式上看,美国金融业市场化的无序竞争与美国政府放纵式的金融监管对金融危机发生并在全球蔓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金融法律监管体制中的欠缺,我国金融业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1.
政策要揽     
齐芳 《国际融资》2014,(7):66-67
2013年中国新能源融资总额614.4亿美元领跑全球 近日发布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显示,尽管全球新能源融资总额持续下滑,但亚太地区对新能源的融资总额逆势增长至1196.1亿美元,其中中国以614.4亿美元的融资额领跑全球,超过美国近27%,美国以484.1亿美元的融资总额排名第二,日本以356.1亿美元排名第三。光伏是中国新能源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12G W,同比增长了232%,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介绍,伴随着最近Solarcity证券化的进行,传统的以项目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开始向着以现金流为主导的融资。同时,YieldCo.,REITs以及MLP模式成为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是准公共部门,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乃至他国的经济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无论是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深层次审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来看,深入探讨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看管责任,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察美俄保险市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交易活跃,成熟度高。同时,美国也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其保险业受到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与此相对的,俄罗斯是全球新兴的保险市场,发展较快但具有鲜明的转轨经济特征,市场机制和监管制度都尚未成型。美俄保险业各具特点,是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阶段保险市场的重要代表。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前夕,我们对美俄两国的保险业及保险监管进行了考察,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和两国政府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保险市场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形成了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同世界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迅速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本文从三个方面把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西方国家的动荡进行对比,从而对金融危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极大冲击,全球尤其是欧美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简要介绍金融危机演变过程及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进而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剖析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从监管者、被监管者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阐述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虽然对未来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是缓慢的,标普亚洲研究院主任陈丽子仍然认为科技和能源提供了在亚洲投资的机会。她认为印度尼西亚就是处于这样优势的一个国家,同时她也看好印度和中国。陈丽子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全球经济增长将非常缓慢。标普的经济学家预测美国将会以2%的速度增长,对于欧元区也没有期望会有太大的增长。而亚洲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正呈现全球最强劲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卫 《福建金融》2008,(10):52-54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并一度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各国央行纷纷采取措施以稳定本国金融市场。对此,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有必要对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教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发现,美国现行金融监管结构存在着监管重叠、监管疏漏、监管合作不畅、监管成本偏高等问题,存在着转型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反垄断的文化特征、"危机驱动"的改革传统、联邦政治体制的经济影响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美国金融监管结构要实现彻底转型困难重重。我们因此预测,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方向在相当长时间内将很可能是"合作",而不是"合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结构一体化的条件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9.
程进 《中国外资》2010,(20):45-45,47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缓解。但是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全球范围金融系统的威胁依然存在。本文从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入手.探讨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相关提示。  相似文献   

20.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缓解,但是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系统的威胁依然存在.本文从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入手,探讨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相关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