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当前改革和创新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指出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决定了公共性财政改革的取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从根本上看,它取决于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依法治国的进程;从现实看,它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事业单位的改革等紧密相关。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一是构建完整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二是构建优化的公共财政收支体系;三是构建规范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远虑与近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远虑与近忧:远虑即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中长期政策取向,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平台、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两轮驱动、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等九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近忧则是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当务之急,认为近期保持主要货币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和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三个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伦敦G20领导人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张,制定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即“中国蓝图”:明确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内容和路径。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新贡献,必将会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在实施“中国蓝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把握的问题是:以IMF改革为突破口、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中国由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转变、解决人民币国际化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两个关键问题、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5.
由于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国际竞争白热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一个能稳定货币与物价、能平衡财政收支、能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高效、灵活、安全的国际金融新体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需要改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6.
经济改革之初,政府干预经济,要素价格扭曲使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启动了经济的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扭曲导致开放效益不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下降。要素价格扭曲原因主要有:市场化改革滞后、市场分割和政府管制。要素价格扭曲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造成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缓慢以及产业结构低端化。扭转要素价格扭曲的状况不是单个措施可以完成的,它应该是以不断完善要素市场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配套财政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法治进程为体系的改革深化。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伦敦G20领导人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张,制定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即"中国蓝图":明确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内容和路径.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新贡献,必将会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在实施"中国蓝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把握的问题是:以IMF改革为突破口、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中国由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转变、解决人民币国际化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两个关键问题、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论述了在工科专业改革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体系框架及教学方法。经过一年实践,取得了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9.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技术变迁、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积累的角度看,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很大.中国应该有再维持30年左右快速增长的可能。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的周期波动,银行体系的弊病,贪污腐化孳生,国有企业的亏损,地区差距的扩大,粮食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和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采取了渐进改革方式,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滞后于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滞后于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造成经济体系内部的制度不配套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是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在新的一千年里,中国经济实现重新崛起的愿望,关键在于当政者能否从赶超的战略思想转变的依靠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使会计管理模式、财务报告体系、会计假设受到冲击。要改革现有的会计管理模式;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体系;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加强无形资产核算;改革会计教育体系,真正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樊纲认为改革不是简单的政府决策,而是一个社会内生的、整个社会共同选择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社会中各利益集团的利益相互冲突、其相互关系不断发展、调整的"博弈"过程。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是由于改革旧体制阻力较大,即无法进行存量改革时,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逐步改革整个经济的体制结构,为"存量"的最终改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能漠视股份合作制的历史贡献。股份合作制不是时髦的舶来品,而是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体制第一次转轨条件下的产物,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自我创造,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当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土地流转、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为抓手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局部试点和推进,日益凸显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固化、自我封闭、管理粗放、缺乏发展后劲等弊端,这些缺陷客观上也影响其体制绩效和改革红利的释放。实际上,股份合作制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亚制度形态的选择方式,从完善的产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来看,股份制才是我们经济生活的主流与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结构失衡与体制变迁对需求的制约及其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经济的需求不足 ,是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复杂而特殊性的供求不平衡 ,其制约因素在于收入分配结构、储蓄结构、供求结构失衡以及改革过程中的体制变迁。对此 ,单纯刺激消费、降低储蓄不会有更大的扩张余地 ,必须从实现整个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角度 ,通过积极调整结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在深层次上调整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经济惯性论与中国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资产函数基础上推导的经济惯性理论,解释了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国家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惯性较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战略,适应了中国国情。与俄罗斯采取的激进式"休克疗法"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改革的成本小,收益高。  相似文献   

15.
与公共财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双元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 ,这一目标模式对我国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不同于政府的外债管理体制。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建立还要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相适应。我国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应是“统一监管、分工合作、三债分立、借用还统一、权责利明确”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大一统"金融体制;"后40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市场化为基本线索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新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基本逻辑。始终坚持金融本源、立足本国国情、加强有效金融监管,是新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7.
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相时比重不仅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也决定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也制约着政治体制改革.根据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可以2004~2005年为界,将中国的改革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拉大,再在个别年份有所缩小的阶段性变动特征,这与我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是一致的。以历史的视角从我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解读,并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偏向"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城乡居民承担改革成本的不平衡性等方面探索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各种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我国国有银行30年来的改革历程、各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性的论述,并对在当今全球性金融动荡背景下深化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和提升国有银行竞争力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战略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正确认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产权制度入手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政府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才能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