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尹芳  况社生 《新智慧》2008,(7):16-17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收款期限通常超过3年)销售商品,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融资收益;而税法规定,企业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且应税收入金额为合同约定分期收取的价款,这无疑将产生增值税及所得税纳税问题。  相似文献   

2.
完善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处理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的规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可在销售成立时一次确认销售收入,且以公允价值(分期收款总额的现值或商品采用一次性付款时的售价)确认收入金额。笔者拟对分期收款销售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析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下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指出新的会计准则在企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等概念,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等原则,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多地认识资金的时间价值。  相似文献   

4.
企业销售商品,有时会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这里的分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收款期短于3年,另一种情况是收款期超过3年。企业会计准则只对后一种情况会计处理做出了规定,因此,有必要加以完整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融资租赁与分期收款销售的会计处理及业务性质有一定相似性,实务中易混同。实际上,融资租赁与分期收款在参与主体及其享有权利、收款期限与收款时间、资金运动形式、信贷总额、纳税影响等方面均有区别。分清二者的异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选择销售政策和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6.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分期收款销售的规定增加了具有融资性质的会计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是对分期收款销售的增值税处理却存在着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从会计处理和会计实务方面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分期计缴增值税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一、分期收款销售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分期收款销售业务,《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设置“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进行核算,规定在产品发出时,不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按产成品的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产成品”科目;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时日,确认到期销售收入的实现。同时,按产品全部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并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由于不能直接地在“应收账款”科目中反映,为此,在设置“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的同时,还应当规定要设置明细备查账簿。 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会计处理未能完整地反映出发出商品业务的全过程,致使“存货”和“应收账款”科目余额所反映出的信息失真,当然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数据也就不准。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分工较细的企业,有的把明细备查账簿放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只有数量控制而无金额控制;有些较小的企业对明细备查账簿管理上不慎重,记录不完整;甚至有些企业为了“避税”,干脆不作“分期收款发出商品”账务处理,待收到货款时直接作收入的实现。这就造成了产成品管理失控,发出商品核算管理不严,造成应收账款形成呆账死账、资产流失等问题。 二、改进方法 二.根据《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原材料采购“料到款未付”的...  相似文献   

8.
各国税制的差异,为国际税务筹划提供了机会.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通过对国外税法允许采用的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期收款销售利润确定方法、汇兑损益与外币计价方法等的比较和分析,制定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减轻国外子公司的税负,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税后利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论国际税务筹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税制的差异,为国际税务筹划提供了机会。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通过对国外税法允许采用的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期收款销售利润确定方法、汇兑损益与外币计价方法等的比较和分析,制定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减轻国外子公司的税负,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税后利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委托代销或分期收款等销售方式十分普遍,但发出在外的存货存在着相当大的市价持续下跌等因素带来的减值风险。如何有效规避发出在外存货的不实问题,使损失不至于集中在撤货清算时体现,笔者认为,除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使损失尽可能减少外,预先计提损失准备不失为一明智之举,其理由如下:1.会计制度中已规定了对应收账款必须计提坏账准备,然而对许多企业来讲,委托代销商品或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挂账金额远远大于其应收账款的金额,潜在损失更值得关注。2.商品(产品)以代销或分期收款发出等方式销售是迫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发出存货的多少具有非控制性,只要资金周转尚可,在外存货量扩大并不是问题。但不争的事实是:在外存货量大,将来的潜在损失相对也大。3.由于代销或分期收款等方式销售本身具有依赖、请求销售商的性质,所以,企业要在日常对其在外存货进行准确的账实核对、确认是很困难的。当企业撤销销售网点清算货款时,损失又往往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预先估测提取损失准备金,以防范风险。4.准备金分期提取形成的费用由不同的经营期分别承担,比一次性由业务结束期承担更显合理,而且具有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发出存货损失准备金的提取不同于坏账准备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现值计量,以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为例,介绍了现值计量下税会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李正安 《新智慧》2008,(9):10-11
本文对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问题、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核算问题、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举芝 《新智慧》2007,(11):77-78
收入作为构成利润的一项主要因素,其确认和计量至关重要。新会计准则规范了收入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下面就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拥军 《新智慧》2007,(12):41-4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以及对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与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相关的部分应当抵销。但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如何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理,新会计准则中并未明确规定。本文结合实例,对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因销售商品形成的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的抵销及所得税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除正常的收款销售、委托代销以及以赊销方式销售自产商品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商品发出业务,如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无偿赠送给他人等。对此类商品发出业务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进行明确的规范。笔者认为,对上述特殊的商品发出业务,应区分商品发出的用途和对象,分别作不同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6.
贺志东 《新智慧》2009,(1):37-39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在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处理销售与收款业务通常需要使用很多凭证和会计记录。典型的销售与收款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有以下几种:①顾客订货单;②销售单;③发运凭证;④销售发票;⑤商品价目表;⑥贷项通知单;⑦应收账款明细账;⑧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⑨折扣与折让明细账;⑩汇款通知书;(11)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12)坏账审批表(用来批准将某些应收款项注销为坏账的、仅在企业内部使用的凭证);  相似文献   

17.
加强企业销售与收款的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加强企业销售和收款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企业销售和收款业务中出现的问题;企业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加强企业销售与收款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产生了"视同销售",而各税种的规定又存在差异,故纳税人容易发生错误履行纳税义务的问题。也有不少的企业刻意曲解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不同认定,而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因此,该文试以相关税法为依据,对视同销售行为中的涉税处理进行探讨,以期对完善税制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会计业务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实际利率法的问题。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应付债券"的"利息调整";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中"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归纳出一种原始的直观图示法,让实际利率法变得简明易懂。  相似文献   

20.
销售与收款,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循环,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价值的关键环节。加强企业销售与收款的控制,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本文在介绍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企业如何规范销售与收款行为,防止销售与收款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