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问题不可回避。欧盟基于"欧盟公民资格制度",选择"多元"加"协调"的做法,建立了针对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多边合作机制。借鉴欧盟的政策设计思路和经验做法,近期我国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解决流动劳动力享有合理公民权利和福利待遇、以及权益累计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协调的因素,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突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和功能的分工与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的区域化、制度与政策的一体化安排、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区域社会文化的交融与整合等对策,为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任伟  郑智峰 《经济问题探索》2007,(3):123-126,145
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是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CAFTA各成员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区域内金融合作已成为必然.但从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经济发展来看,经济体之间缺乏合作和协调的汇率制度安排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CAFTA成员国进行汇率协调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汇率协调机制构建的一些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4.
冀春莲 《经济师》2011,(4):245-245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而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不仅提出了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是协调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冲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区域均衡发展时期、区域非均衡发展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期及产业发展转型时期四个阶段。从其演进轨迹来看,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但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还存在府调控功能过度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优化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是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我国应通过强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目标指引,构建科学的法律原则,设立综合性区域产业调控机构,完善区域产业调控制度体系及构建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等措施推进区域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经历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但在现阶段,我国劳资力量仍然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劳动者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劳动者权益也受到较大影响,劳资关系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是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明确并完善三方协调机制,以求建立起公平、公正、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回顾了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欧、美、非三种货币合作的动因、模式、汇率制度等方面的比较后,得出启示:通过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来实现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汇率稳定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实际上也是可行的。区域货币合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重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区域货币合作稳步推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作为密切联系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黄蓝战略的实施需要法治化的保障,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就是其中之一。从有利于遏制地方保护、贯彻中央政策、解决法律冲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的实践价值;归纳了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的基本模式,将其分为单行法模式和并存模式,其微观制度建构包括建立磋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信息共享和公开等。  相似文献   

9.
区域治理理论认为,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治理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可以平等协商公共事务,其本质是制度创新。然而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较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原因是区域治理理念滞后和治理体制机制缺陷。今后我国区域治理要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构建有效的制度安排,设计有效运行机制,重点在行政管理、政策体系、法律法规、考核评估上进行制度创新,在公共协商、社会参与、利益补偿、信息传递、监督约束上进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0.
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谈判制度是劳动力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维护雇员利益,协调劳资关系的重要机制.但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集体谈判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并且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说明了我国的协调机制并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密切联系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黄蓝战略的实施需要法治化的保障,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就是其中之一.从有利于遏制地方保护、贯彻中央政策、解决法律冲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的实践价值;归纳了区域经济立法协调机制的基本模式,将其分为单行法模式和并存模式,其微观制度建构包括建立磋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信息共享和公开等.  相似文献   

12.
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利益协调问题,是我国践行包容性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构建包容性发展理论基础框架,要从转换社会经济均衡协调改革发展模式的大视角上,去研究包容性发展中重大利益的协调路径。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析利益协调视域内包容性发展有待解决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目的与目标以及制度保障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2015,(2):17-22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联防联控措施,以统一规划、统一评估、统一方法、统一协调和监管,实现环境保护的成本最小化和实效最大化。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无论是立法体系、法律制度还是法律机制,在短期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联防联控措施的法治化程度总体上不高。  相似文献   

14.
雷炜 《经济》2007,(3):127-129
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政府采购法》、财政部的部门规章和各省市的地方政府规章为核心,以《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为补充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起步较晚,现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仍然存在关键条款难以适用、配套法规跟进滞后、法律间关系缺乏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经济区划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管治的重要战略工具,应与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已呈现出区域城市化、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且借助现代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城市间、城市群间空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战略思路,将我国国民经济区划分为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与泛渤海等"三大泛经济区",拓展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政策应着力于解决外部性与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下中国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伴随区域发展由不均衡发展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统筹协调发展、制度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的新特点,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在切实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需要扎实推进空白领域立法工作、法律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规范体系主导型规范的新特点。正是区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上述新特点与中央政府对于法律和法治在区域发展制度上的新期待,使得区域发展制度模式由政策主导型向法律主导的法治化模式转型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区域的全面合作将使各个成员国的实际GDP、进出口额以及福利水平全面提升,会使各个成员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收益。中国在农业、渔业、纺织业、轻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五个产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要大于其他各国,中国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所拥有的优势将给其他国家带来长远且持续的福利效应。为了增加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福利效应,我国应大力拓展自由贸易区谈判对象范围,加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建立东北地区互动发展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强调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需着力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多等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人力资源市场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用工荒”、“民工荒”、“招聘难”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寻求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途径,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我国养老金制度还存在着层次单一、覆盖面窄和管理不协调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养老金会计的研究现状,对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应铨 《财经科学》2000,(5):111-113
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粗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以及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在坚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科学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模式,并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规划体系,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行有偿用地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