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出访印度,明确提出建立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探索互联互通新方式,将我国与印度、缅甸和孟加拉的经贸合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要建立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就需要具体的规划方案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佳  陈利君 《开放导报》2003,(11):20-21,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地区经济合作逐步成为新的热点.在云南学者和印度学者的共同推动下,1999年8月在昆明举行了首届"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其后,孟中印缅四国连续多次举办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1],一个拟议中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正在形成.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云南及西南的开放地位,拓展了开放空间,而且也加快了孟中印缅四国间的合作进程,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融合.随着孟中印缅合作步伐的加快,必将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中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故宫太和殿前"不同寻常的握手"、中央党校题为《新时代的中国和印度》的演讲、9个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协议或备忘录的签署……81岁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圆满完成其总理任期内最后一次访华旅程。这一次"龙象如何共舞"再一次引起世界的关注。正如辛格所言"中国和印度两国不是命中注定的对手,而是合作伙伴",那么两个巨人该如何携手,舞步要怎样协调才能一致呢?在辛格到访之际,很多印度知名企业家也来中国考察参观,《中国经济周刊》日前独家专访来华访问的印度工业联合会会长克里斯·戈帕拉克里什南(Kris Gopalakrishnan),从一个印度企业家视角,解读时下最热门的中印关系。  相似文献   

4.
可以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引擎6月29日,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召开,在这场号称"全世界聪明脑袋火花碰撞"的峰会上,来自新兴市场南非、印度、巴西、加蓬等国家的思想家们,围绕本届峰会主题"新格局、新合作、新发展"进行讨论。《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了印度发展基  相似文献   

5.
本届政府首次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将于近期举行,国家发改委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称:继国务院4月21日正式批准在黑龙江省对俄口岸绥芬河设立综合保税区以后,一系列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的政策即将陆续出台。5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从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独家获悉,近  相似文献   

6.
盘点2011年中央本级预算之最据《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研究院独家了解,2012年财政预算的盘子目前已基本确定,经本刊估算或达1.8万亿(详见本刊第47期《中央预算是怎么"算"的》),只待明年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此时,盘点2011年中央本级预算收支,哪项变动最大?哪项总数庞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周刊》书系的第一部书出街了。这是《不确定时代》做的一项确定的事:记录2011,展望2012、2013,甚至更远……美国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不断发酵、中日关系日渐紧张……冲突、对抗,处处都是不确定,这个世界会好吗?出路常在。霸权与主权、博弈与制衡、控制与失控之中,历史继续前行。为求知,为寻路,为史鉴,《中国经济周刊》在全球范围内甄选权威发言人,独家采访、约稿,纪言以叙,为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标记上最有价值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王文京:要帮小微企业"算好账"全国人大代表、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3月7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达了科技企业加快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中国经济周刊》:你怎样理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战略?  相似文献   

9.
美国欢迎谁?     
中移动因"间谍嫌疑"被拒;中行、农行入驻获批;万达收购有戏…对于"投资美国,你们究竟欢迎谁"这个问题,美国驻华大使、前任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独家回应《中国经济周刊》时说:"我们既  相似文献   

10.
司思 《中国经贸》2007,(3):51-51
近年来,中国印度双边关系发展顺利。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3月,双方完成了《中印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联合研究,该规划也成为中印经贸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也是中印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期间发表的《联合宣言》规划了两国今后各个领域发展合作的蓝图。  相似文献   

11.
颜色 《新财经》2013,(10):15-15
过去30年,全球经济最重大的事件是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1978~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印度自1991年以来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自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年均经济增长在8%左右,目前已成为第十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引人注目的新兴国家,中印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谁将最终胜出?目前,在各种经济数据对比中,印度全面落后于中国。而就增长前景而言,多数观点看好中国。美国《纽约时报》全面比较了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潜力,认为在与中国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侯隽 《发展》2014,(7):52-53
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下称"俄气"),中俄天然气谈判10年来的俄方代表、未来30年内"世纪大单"的供应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连线莫斯科,为公众掀开这个从冷战时代就存在的巨无霸的神秘面纱。"俄罗斯经济的尖兵""国中之国"俄气总部设在莫斯科,是在苏联天然气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来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样板工程,是必须推进的战略部署之一。不仅仅因为巴基斯坦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而且还因为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国来说,具备全方位的战略意义。一方面给中国增加了一条能源通道,另一方面帮助巴基斯坦变得更好,能够继续对印度形成牵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欣闻我们的合作杂志《中国经济周刊》迎来创刊500期,《东洋经济周刊》表示热烈祝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财经媒体间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其中,《中国经济周刊》能始终保持稳定发展,与周刊编辑记者的努力分不开,可喜可贺。作为媒体人,我们比任何企业都深知"坚持就是胜利"的含义。《东洋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15.
今年二月,我们对印度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同印度有关机构商议共同举办《中印经济论 坛》事宜,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印度进行实地考察,获得感性认识,搜集研究资料,为研究中印经济合作问题进行 必要的积累。我们正是在中印关系趋于融洽,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准备访问中国,中印双边关系面临新一轮突破之际访问印度 的。在与印度各界进行接触与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他们对中国以及双边经贸合作的强烈兴趣,感受到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源 远流长的情谊。  相似文献   

16.
美国有一个官员,别人问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会不会感到恐惧?这位官员说不恐惧。因为中国人的软实力不行。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举的例子,冯骥才当下的忧心绝不亚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那么迫切。  相似文献   

17.
"巴拿马是安全而优质的投资地之一,希望更多的中国大企业走进巴拿马。"7月2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独家专访时,巴拿马—中国贸易发展办事处常驻代表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如是表示。  相似文献   

18.
美国《商业周刊》撰稿人皮特·恩加迪奥(Pete Engardio)曾经对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深信不疑,将China和India合成创造了“Chindia”一词。这个词被著名学者谭中先生译成“中印大同”。它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印”如今已成为世界性话题。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济评论》2006,(43):27-28
【印度《印度时报》10月18日】去年,Chindia(为China和India的合成词)的概念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行话。这个词被用来描述印度和中国的组合经济影响。据估计,中印组合目前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0%(以购买力衡量),这与美国相当。  相似文献   

20.
国家战略、国际合作、先导区、示范区……近年来,吉林老工业基地在沿边不靠海的"困境"中寻求振兴,掀起对外开放的高潮,成为中国沿边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主流阵地。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陈伟根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畅谈吉林省的对外开放。从"倾囊奉献的接纳者"起家的吉林,凭借"国家形象",已经开始朝双向互动中的主导者角色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