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审美活动与音乐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音乐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也能创造美的世界。人们进行音乐审美活动是不断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音乐的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联想想象形成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或以外化动作展现内心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来激发人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柳希 《消费导刊》2009,(12):224-224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关于人们怎么去欣赏审美一个音乐作品,去感受其中深含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音乐表演中的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它贯穿表演者最初创作直到登台的全过程想象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从在音乐表演中对想象的认识、如何运用想象和想象的培养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想象的重要性.只有在表演中运用情感、发挥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切身体验、扑捉素材,音乐的表达才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审美判断的依据。研究珠宝设计中对中国古典美学概念"素"、"和"、"意境"的表现——探寻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在当下设计艺术中的运用,对于摆脱中国珠宝行业现状,寻求当代珠宝设计民族化的道路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美学概念"素"、"和"、"意境"的分析,以探寻其在珠宝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以民族化的审美理想,营造民族化的珠宝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5.
诗歌英译,对于诗歌意境美学准确把握和体验是优质译文的先决和基石。本文追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认识义理,深入探讨其中概念范畴、认知隐喻等重要概念,并将这一西方语言学中的概念运用于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学体认,从意境赏鉴和其英译思维形成过程双重维度,探讨隐喻思维对于诗歌意境美学英译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铁蹄下的歌女》是一首深受广大演唱者和听众喜爱的艺术经典之作。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以一个四处流浪,靠卖艺为生的歌女为主题形象。其中,融入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表现在音乐当中,同样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本文试从美学角度对歌曲的结构方式、内涵意境、时代民族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究其审美价值所在。这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文学思想深刻而感人,整体诠释准确得当,全曲贯穿着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归纳出演唱中的技巧运用,情与声的有机结合,并引入了先秦时期单穆公、伶州鸠的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探讨了这首歌曲重要的社会功能之美。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社会音乐美学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创作、表演、鉴赏等音乐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展开论述,使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文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进-步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旨在为以后的音乐文化发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获得真知,所以,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审美教学是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而当前的古诗词审美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要想走出这些误区,教师必须并立足于古诗词自身的审美特性,激发学生的审美自觉性,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遣词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使学生的感官和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真正内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思想、陶冶性灵.  相似文献   

10.
林嫣妮 《消费导刊》2009,(16):193-193
本文就语言、音响、音乐这三个广播广告的构成元素,从媒介环境学与美学的角度,讨论了增进广播广告之审美体验的方法,为广播广告的体验性实践做出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品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品牌资源,目的是使品牌价值获得增值。在这个过程中,美学作为一种工具和理念,可以在为品牌创造审美价值的同时,为消费者传达更全方位的审美体验,为树立品牌风格、有效传达品牌核心价值奠定基础。本文论述了品牌美学在品牌管理中的应用,表明美学能为品牌创造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形成独特的品牌识别,为企业实施有效的品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思华 《商业时代》2012,(2):144-145
音乐美学在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本质及特质、对音乐美的规律进行研究和概括,并且用于指导音乐创作的具体实践。音乐美学主要包括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审美评价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中体会音乐美学所包涵的文化意蕴,音乐美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融汇了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碰撞交锋,并且指引着整个艺术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境""意境""境界""虚境""诗境""化境"等是中国古典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美术家经常使用的词汇,它们被用来描述和形容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用来评价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品质,喻指艺术作品所敞开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趣.这些词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理论的不断阐释中,最终被升华为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学和美学范畴之一,这就是意境.而中国艺术中追求最高的境就是:禅.  相似文献   

14.
在影视等传媒广告片之中,音乐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发挥着其独特的艺术功用,电视音乐作为当今比较流行的传播媒介早已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电视音乐以自身特有的极富生命力的特点在影视文化之中茁壮成长。电视广告音乐其美学特征,表现在此音乐的想象的方向性、内容的可诠释性以及描绘的目的性等几个层面上。分析此种美学特征,有助于找出音乐商品和民众接受内心相互间的存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提高学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作为教师应不仅能够欣赏一些美术名作,同时也能鉴别一些比较复杂的美术作品,以决定对这些作品所应当采取的态度.多鉴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观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鉴别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地认识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科研水平的进步和教育装备的改善,运用多媒体手段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首选,并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看点。就怎样合情、合理、合境地使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笔者阐述以下浅见。一、使用多媒体手段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体验和审美,使之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创造,自信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既要便于施教者操作,更要利于学习者分享。(一)要利用多媒体充分提示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要将学生注意力引向音乐本身,既要化繁为简便于操作,又要有思考性。在现实的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素材多选取一些卡通动画、音乐电视、图片集锦、影视情节等,用来演示音乐或再现情境。但过于浅显,缺乏思考性,尤其是不能准确、深刻地揭示音乐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反而把音乐格式化、图像化和语意化了,教师在课件中插入的大量音响、动画效果虽然很有趣,但干扰了学生视听,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聆听、体验音乐。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音乐学习的,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的弥漫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和体验尝试通过某些音乐要素表达出来。多媒体手段只是为这种学习生活提...  相似文献   

17.
意境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是情与景、意与境、主观情致与客观自然的交融统一。重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作为意境理论的标识和核心,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它的深层结构中凝聚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模式,即“天人合一”观念。因而,情景交融不只是意境的一般特征,也不只是一船曲“幸国古藏姜举的范畴”,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民族心理内涵,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教学过程必须借助听觉才能实现.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就能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音乐,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能逐步内化,并伴随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再创造性地给音乐作品进行恰当、理性的评价.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  相似文献   

19.
音乐所具有的丰富情感性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升华和延伸,从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和心里体验入手进行教学,有利于使得学生的情操和灵魂受到一定的洗礼,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学生情感体验融入欣赏教学中,不仅能够发挥心灵沟通交流作用,还能够使得音乐中的人文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本文试就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作论述,旨在将学生情感体验融入欣赏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赵婧 《商》2014,(24):101-101
“境界说”在我国文艺批评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王国维把它视作诗词创作与批评的最高标准。诗词欣赏是读者主动参与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要体会和把握古典诗词的境界美,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活动,发掘诗词中的意境,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