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剪刀差浅论     
剪刀差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逐步缩小剪刀差,实行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是我国一贯采取的一项重大经济政策。我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农民是个大头,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排好,整个中国就安定了,就能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本文着重对剪刀差的由来及涵义、衡量剪刀差大小的标准和理论计算方法以及缩小剪刀差的途径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宫希魁 《经济学家》2003,(3):120-121
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它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农民的状况只能得到局部的改善和短期的好转,传统的农业社会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之中,从而阻碍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建设新农村,农民富裕是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中国政府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所有这些告诉我们,农民致富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致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对具有8亿农民的中国而言,农民致富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认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取决于农民富裕问题解决的好坏。何以中国农民富裕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除了实践上解决农民致富问题是一项极其复…  相似文献   

4.
《再谈农民致富》谈了公平问题后,突然觉得还有话没有说完,于是只好再来一篇《三谈》. 这次我想谈谈制度创新建设问题. 农民能否致富,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村有没有通过好的制度表现出来的良好运行机制.农民致富需要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农村的每个农民就会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生产力,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整个农村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5.
韩盛文  冯有责 《江南论坛》2003,(6):29-29,37
目前,我国约有一亿渴望增加收入的农民,因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进入城市,支持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随着城市下岗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城市里的容纳量亦会日趋饱和,这里虽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的问题,但国家还不能将我国总数在1.5亿左右,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的富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因为那样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何况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还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富余出来。所以,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三农”问题的关键。恩格斯曾说过:要使这些被迫挤出农业的人不致于没有工作,或不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  相似文献   

6.
我为什么要把研究农民问题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因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共识:狠抓农业这个基础.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大问题决定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从全世界的进程来看,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所以,农民如何超越自我,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这是我着意要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谈谈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正确地解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四个现代化,特别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几点意见。一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一个历史范畴。原来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工业的发展一般总是快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工业资本家就有可能利用他们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从中对农民进行削剥。这种剥削随着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工作千头万绪。本文拟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农民增收政策三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1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因此,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离开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业稳定增产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国40多年来农业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真正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就能够得到发展;什么时候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生产就发展滞缓,甚至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建国以后,由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和原材料,在长期农工产品不等价交换过程中,农民贡献了大量利益。80  相似文献   

10.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但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是承担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和风险产业,加上长期的对第二产业和城市的贡献性积累,目前面临着基础薄弱、资源流失、农民素质相对低下、负担沉重、比较效益下降的严峻局面。最近几年农民增产不增收、实际收入徘徊不前、工农业剪刀差趋于扩大等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