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德禄 《中关村》2014,(4):80-80
当前,中国改革的走向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怎么进行改革?用什么思想来引领改革?我认为首先应该总结改革开放的方法论。中国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无疑是成功的,它使中国真正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不断发生变化。邓小平在推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用对了改革开放的核心方法论,即“摸着石头过河”和“不争论”。  相似文献   

2.
2008年正伴着和谐的钟声向我们姗姗走来。今年,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近几百年来,真正改变和推进中国的,或许就是邓小平先生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件事情,因为它的确让大多数中国人富了起来。在继续进行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关村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二十年来,中关村圆满地完成了“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和“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用辉煌的业绩铺就科技创新强国之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关村必须“又好又快地永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3.
勒川 《中关村》2009,(4):14-19
加冕“创新特区” 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碑上,1979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  相似文献   

4.
萧惑之 《中关村》2008,(11):124-127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人们畅谈无尽的感慨宏篇伟论,短章碎句,纷至沓滟谈感想,提建言,充满真情。然而,我辈——改革开放的实践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此时此刻更是心如潮涌,最好的纪念方法就是重读邓小平同志那篇改变中国命运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简称《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揆数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求真务实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也无须讳言,解放思想充满艰辛,改革开放绝无坦途。  相似文献   

5.
沙磊 《中关村》2009,(3):94-97
每一代的艺术家都肩负着他的历史责任,而袁运甫便担当了他所负责的部分。1979年10月,由张仃、袁运甫、袁运生等艺术家创作的大型壁画群(《巴山蜀水》、《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等),引爆中国美术界“大地震”。这标志着“中国壁画的复兴”,外媒评说“中国真正意。浆上的改革开放”,被作为中国思想解放的标志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6.
李开复 《中关村》2011,(11):74-77
四波创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中国的创业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倒爷”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创业者。“倒爷”就是以地方差价赚钱的人,他们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以低价商品买进、高价卖出的人。这些“倒爷”引领了当时的中国创业浪潮。他们是社会的一些边缘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60年与20年     
今年10月1日,是共和国60年华诞。华诞前夕,胡锦涛主席参加了美国匹兹堡G20峰会。此次峰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蔓延、世界经济形式严重衰退的背景下召开的,国际社会对这次峰会充满了期待。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经济“一枝独秀”的中国充满了期待!世人皆知,中国不再是60年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了!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08,(6):14-14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思想解放”撞击耳鼓,引发国人的回顾和思考。1978年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冲破计划经济僵硬的模式,走上改革开放的征途。1992年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制止了“左”的思想回潮,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人们更加关注“思想解放”,该具有怎样的新内涵呢?专家们概括为“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9.
萧惑之 《中关村》2008,(12):112-115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久旱逢甘霖的中国老百姓热切盼望的是:如何加大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加快改革的速。度与进度,如何将这场“革命”学行到底!由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主编的《中国改革30·10位济学家的思考》—“中国改革,30年风云激荡,30年岁月沧桑;30年大业初成,亦有艰难痛楚,困境隐藏”。这是一部敢讲真话和实话的著作,经济学家对30年的思考、评价、展望与交锋,凝聚着学者的智慧,体现出经济学家的良知,对关心过幸福生活的老百姓无疑是“兴奋剂”,对身居庙堂之高的领导者则是难得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0.
萧惑之 《中关村》2009,(7):110-113
中国发展出版社,响应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先生的倡议,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旨在“继续推进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出版一套“中国经济学家改革论丛”,《厉以宁改革论集》则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2009,(2):12-12
“民营经济既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关村的经济发展实践印证了这一结论。在“纪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30周年高层论坛”上,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民营经济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从六个方面做出概括。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彻底改变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观念提供了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2.
萧惑之 《中关村》2009,(2):48-48
改革开放之初,一说起“市场经济”,如遇大敌,等同“资本主义幽灵”、“帝国主义帮凶”,与我们信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水火不相容,岂能同日而语!在那“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岁月,不要说老百姓,就是经济学家、高级干部,要接纳“市场经济”也是要“灵魂闹革命”、“脱胎换骨”才行。如果从1978年改革开放发轫算起,邓小平同志用了10多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关村 《中关村》2010,(12):12-12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被誉为“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中国“好的市场经济”的倡导者,因之享有“吴市场”的雅号。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讲话中,吴敬琏曾表示,最大的遗憾是“社保制度”改革的失败。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时,一语破的,“我看不出是什么财政困难,而是部门从自己的工作方便、从自己的权利、从自己的利益着眼太多,所以愿意保持旧体制,所以使改革迟迟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关村 《中关村》2010,(2):104-105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倾注50年的心血,“目标始终如一”,皓首穷经,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了60余万字的“中国版”《马克思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史填补了一项空白。2008年10月《马克思传》付梓以来,成为纪念革命导师马克思190周年诞辰的最好行动。《马克思传》博得业界的好评和读者的青睐,被誉为“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5.
勒川 《中关村》2010,(6):14-21
创新型国家的“燎原之火” 风云激荡60年。如果说新中国的发展是一幅跌宕起伏、由诸多风云人物绘制而成的充满激情与奇迹的巨制画卷,那么“创新”无疑就是这画卷上贯穿其中的璀璨珍珠,犹如耀眼明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发光。  相似文献   

16.
关村 《中关村》2011,(1):16-16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提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深化中国经济改革“国企更需要一场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经济增长需要更大的自由度”。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人的自由恢复越多,政府管制放松得越多,私人空间包括私人财产空间扩大得越多,经济活力就提升得越多。二是“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卫汉青 《中关村》2008,(11):9-9
中关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纵然有百种解读,一言以蔽之日:“创新文化引领中关村前进”!我们高兴地向读者报告,在北京市文联、中关村管委会、中共海淀区委和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艺术中关村”博览会即将面世。“艺术中关村”,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形象地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艺术地反映中关村开拓创新20年的发展道路,热情地描绘中关村的精神风貌。“艺术中关村”是为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企业与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而打造的一场别开生面、卓尔不群的艺术博览会。  相似文献   

18.
盖城 《中关村》2008,(12):18-21
这是一段历史终点,但必将是另一段历史起点。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成立20周年。20年来的不断创新,使中关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特色的区域,形成了全球最密集的高新技术资源。当很多高新区还在为“走出去”进行探索的时候,中关村已经率先迈开了国际化的脚步,吸引了世界目光。  相似文献   

19.
一石 《中关村》2009,(11):84-87
留学事业60年大潮奔腾,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伴随,同中华民族的振兴相应和。实践证明,开放留学是中国走向未来、融入世界的通途。“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归国留学生是核心。”1999年至今担任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负责园区人才资源、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外事工作的夏颖奇表示。  相似文献   

20.
江临川 《中关村》2008,(4):78-81
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机器人就是强国的象征。不过,在过去很多年时间里,这种高科技产品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遥远的,给人的感觉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机器人何时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直是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深切期盼。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世界机器人的“祖先”,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滞,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速度尤其迅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