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知识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现代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系统"软化",缔造了新型生产力系统,发展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现代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系统“软化”,缔造了新型生产力系统,发展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婧 《经济师》2007,(11):60-60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章从增强知识即资本的观念、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发展信息产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立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具体说明知识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发展与价值转化工程统一于知识经济时代 ,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价值转化工程的发展 ,价值转化工程的完善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价值转化工程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生产力、土地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四个阶段,由此形成了牧业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四种形态。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也可称作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革命本质上是主体的革命,加快主体生产力革命,以人的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全面解放和发展,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强烈呼唤。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首先必须使主体生产力,包括主体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劳动技能、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伴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经济发展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已逐渐成为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新时代中,财富、使用价值的大量生产,生产工人的相对减少同时发生,商品价值仍然是由劳动创造,本文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8.
先进生产力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应该从多方面把握先进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所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指先进生产力自身要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条件.先进生产力是一个诸种先进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系统,文化、科学技术、管理、组织决策、信息等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产力: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与基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构建社会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人类各文明社会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社会难题。文章通过对生产力基本概念的分析,提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精神生产力,并认为精神生产力是当今社会文化先进性价值标准的基础,是推动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动力。文章认为大力促进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经济将引发社会变迁 以信息、生物、新能源、航空与空间、海洋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知识经济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前提。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社会最终将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过渡到知识社会。知识经济引发的社会变迁将表现为: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在工业经济的背景下总结出来的 ,但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则进一步验证了该命题 ,显示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 ,也应包括社会科学。所以自然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科学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知识经济 ,就是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也就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直至建立知识工业、知识农业。  相似文献   

12.
张子全 《经济论坛》2003,(12):32-32
一、建立起良好的经济、政治体制。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和科技与经济活动高度融合的经济形态,是知识和科技成果交叉融合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因此,也可以将经济、政治制度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看作是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政治制度与知识经济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市场化经济制度和民主化、法制化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更替。可以说,知识创新决定着制度创新。二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又制约着科学技术转化为…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有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全世界有共同的发展轨道,类似于坐标上的轨迹。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系统简单,劳动工具这一要素可标示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生产力系统复杂,要用多种坐标来标示。以生产力要素为坐标,科技要素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主体为坐标,智力型劳动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结构为坐标,知识经济标志先进生产力;以生产力功能为坐标,(人与自然)和谐型标志先进生产力。用聚合论分析,生产力的要素、主体、结构三个集大部分相交,接近重合,此三集与生产力功能这个集,有部分相交,但也有不相交之部分,其中有些还相互排斥。科学技术要素和知识经济结构如何实现和谐型功能,将是21世纪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张俪娜 《当代经济》2017,(36):141-143
根据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社会分工是是生产力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是以生产力发展作为基础的,并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社会分工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分工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带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应着分工广化,而分工深化则表现为生产工艺上的创新.不仅如此,即使涉及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范畴,其实质仍然是管理者内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创新,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广化和深化……如此反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良性互动中,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从理论上对分工和创新进行组合分析,为探索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应中国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是工人阶级这一最先进的阶级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最先进的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近8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探索了一条通过社会主义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道路。随着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先进生产力形态的出现,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时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认识和掌握知识经济这一最先进生产力形态发展趋势和内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殿军 《经济师》2003,(5):135-135
知识经济对于我们在 2 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 ,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要素 ,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文章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 ,阐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论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必须从主体即劳动者方面去理解;进而论证了在马克思的意义上,生产力的解放,首要的和根本的是劳动者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是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然后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结合对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和"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简要分析,论证了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导理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知识经济为切入点,论述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技术不断创新,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应该把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技术上的跳跃式进步,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经济加剧美国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成为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一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知识经济在给一小部分人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美国社会贫富分化急剧扩大,普通民众日益陷入相对贫困化,中产阶级不断萎缩,社会总需求增长乏力。因此,知识经济不但没有缓和,而是在加剧美国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20.
庄道军 《经济论坛》2007,(23):84-8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知识和才能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新时代,变幻莫测的信息风暴和激荡澎湃的知识经济浪潮对21世纪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具备什么样素质的管理者才是合格的管理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