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从今年1月1日起,国家规定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税办法。此政策的出台,改变了许多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的方式,企业需要完整把握“免、抵、退”税政策的内涵,进行筹划,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生产企业,是指独立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相似文献   

2.
《对外经贸财会》2009,(7):28-28
出口企业在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后30日内或者未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代理出口在发生首笔出口业务之日起30日内,必须到所在地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手续,纳入出口退税管理。  相似文献   

3.
代理出口是指委托方与受托方双方签订《代理出口合同(协议)》,由受托方办理出口货物报关、结汇等出口手续,受托方凭借已办理完的出口手续到其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然后受托方将《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和出口相关的单据转交委托方,由委托方办理出口退税。  相似文献   

4.
一、出口退税及其审计的涵义 所谓出口退税是指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出口和代理出口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可在货物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做销售后,凭有关凭证按月报送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批准退还或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的一种鼓励出口的政策;也是出口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在货物出口并收汇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退还出口货物在出口销售之前各环节所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的一种行为.由此可见,出口退税是一项涉及面极广、政策性极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方飞虎 《商业会计》2005,(1A):50-51
所谓“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也即税法规定的对增值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抵”税是指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用来抵减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相似文献   

6.
《对外经贸财会》2005,(3):18-21
按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出口企业应当在获得出口经营权之日起30日内或者发生准予退税业务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未办理退税登记证的出口企业一律不予办理出口退税。  相似文献   

7.
所谓"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也即税法规定的对增值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抵"税是指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用来抵减内销货物的应  相似文献   

8.
按现行税法规定,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者之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2004年实行的新出口退税机制,其重要目的就是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企业出口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机制运行情况良好,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办法,笔者特对该办法解读如下。  相似文献   

9.
最近,国家制定了出口退税新办法。新出口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出口企业应持经贸部门批准的出口经营权批件和工商营业执照,于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主管出口退税业务的税务机关办理退税登记手续。出口企业应设专职或兼职办税员,经税务机关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给《办税员证》。  相似文献   

10.
<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按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经商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同意,特补充通知如下: 一、各地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及本补充通知的规定,对所管辖的出口企业进行分类管理,认真执行各项政策。 (一)在退税指标不足时,对A、B类企业优先办理退税。 (二)对C类企业的退税单证、电子  相似文献   

11.
按现行税法规定,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者之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2004年实行的新出口退税机制,其重要目的就是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企业出口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机制运行情况良好,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办法,笔者特对该办法解读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外经贸财会》2005,(5):23-24
生产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加工复出口的,对其进口料件应根据海关核准的《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填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报经主管其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同意签章后,再将此申报表报送主管其征税的税务机关,并准许其在计征加工成品的增值税时对这部分进口料、件按规定征税税率计算税额予以抵扣。货物出口后,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在计算其退税或抵免税额时,应对这部分进口料件按规定退税率计算税额并予以扣减。  相似文献   

13.
<正> 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若干问题规定》,"小规模纳税人自营和委托出口的货物,一律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其进项税额不予抵扣或退税"。同时,委托方在申请办理退(免)税时,必须提供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联)、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代理出口协议副本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多数国家实行出口退(免)税制度,使企业出口的货物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新增值税法也贯彻这一政策,出口货物在适用“出口免税并退税”时才会涉及计算出口退税的问题.我国现行出口货物应退增值税政策主要有“免、抵、退”和“先征后退”两种计算办法,本文针对前者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我国生产型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出口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的管理办法.这对于加快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促进外贸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所谓"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应予以免征或退还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因应抵顶的税额大于应纳税额而未抵顶完时,对未抵顶完的税额经主管退税机关批准后予以退税.因此,探析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实施,将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外贸企业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的实际加工方式可分为:作价加工和委托国内生产企业加工。外贸企业进料加工复出口作价加工销售是指外贸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用减免税的料件作价销售给生产企业,由生产企业购进料件后加工成成品,再由外贸企业收购复出口的方式。要做好这种方式的会计处理,必须搞清楚这种方式的相关税收规定。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及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对外贸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减免税进口原材料、零部件转售给其他企业加工时,应先填报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申请表,报经退税机关审核同意后,出具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外贸企业将有关免税证明报送其主管征税的税务机关,并据此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按规定税率计算注明销售料件的税额,主管出口企业征税的税务机关对这部分销售料件的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应缴税额不计征入库,而由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在出口企业办理退税时在退税额中抵扣。以下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庞颖 《现代商业》2015,(2):123-124
出口退税是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我国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即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它是鼓励我国企业出口货物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然而应正确的认识到出口退税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管控见险。本文分析了外贸企业在当前出口退税政策下面临的风险,并对如何管控风险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出口退税改革背景分析 1985年4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了外贸出口并带动了国内产业的发展,2002年,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出口退税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企业可以直接得到出口退税带来的实惠.  相似文献   

19.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同时以公告的形式发布《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公告),全面清理和规范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出口退税货物的条件、范围、计税依据、退税率、申报时限、申报资料和要求等内容。通知将部分未按规定申报办理退税的出口货物由征税调整为  相似文献   

20.
(3)生产企业进料加工 生产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加工复出口的,对其进口料件应根据海关核准的<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填具"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报经主管其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同意签章后,再将此申报表报送主管其征税的税务机关,并准许其在计征加工成品的增值税时对这部分进口料、件按规定征税税率计算税额予以抵扣.货物出口后,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在计算其退税或抵免税额时,应对这部分进口料件按规定退税率计算税额并予以扣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