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企业研究报告》2004,(157):2-7
1.1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是由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即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和力量的欠缺所致。这也是理论界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伸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完全招架的,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往往被视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只手。它能强化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连续性,是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资源。但是,像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一样,非政府组织也会因为其内在的局限性而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组织失灵现象。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如何通过管理会计技术整合来矫治非营利组织失灵。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不断加速,非营利组织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政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非营利组织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各种具体的服务,还能作为我们参与政治生活、改善公共治理的有效利器。它作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重要制度设置,承担着向公民传播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任务。但是,非营利组织在本身的控制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提高其公共服务的质量,维护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对于其地位的稳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首先从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背景出发,就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人手,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最后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并迅速引起了公众和学者的极大关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Salamon)在传统非营利组织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志愿失灵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组织的一种,同样存在固有局限,产生失灵现象,而政府的优势恰能弥补非营利组织的不足.萨拉蒙把政府看作是对非营利部门的固有局限性导致志愿失灵而做出回应的派生性制度.  相似文献   

5.
如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一样,非营利组织也没有"完美主义"的神话.本文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出现的失灵现象,分析了失灵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完善非营利组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问题的重要性。非营利组织包括:非政府非企业组织(即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即政府和公立非营利组织)两部分(陆建桥,2004)。与当前日益高涨的公司治理研究热潮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似乎较少受到关注。由于非营利组织缺乏商业领域中那种强制性的责任机制。加之其活动难以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所以非营利组织可能面临着比营利组织(即企业)更严峻的治理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会员缴纳会费、提供服务收取的收入等。其筹资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这些资金提供在出资后一般不再享有所有权。其监管力度相对较弱。公共部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而财政资金又主要来自于纳税人、国债购买和投资等,政府在其间充当了投资中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兴起的时间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外界环境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新时期必须从政策、管理思想等多方面进行转变、创新,来促进非营利组织全面发展,使它真正成为调节市场扣政府失灵的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是市民社会中最为活跃的重要角色之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一种必然结果。它有利于纠正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制度弱点,从而能够有效地弥补两者在功能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营利组织融资"脆弱性"及相机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非营利组织融资脆弱性是其“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融资脆弱性直接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组织安全,具有显的负外部效应。其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政府拨款、民间捐赠或投资意愿不强、债务结构失衡、服务收入比例极低等四大方面。章最后提出了基于相机抉择基础上的非营利组织柔性融资模式及相应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要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并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不仅需要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更有赖于治理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致力于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政府监管属于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框架体系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由于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之中,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府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是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紧密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站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全局高度,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新阶段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做好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制度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2.
NGO——一个新的名字。它在中国的大地上将越来越拨击出社会治理的强音,弹奏出社会和谐的乐章。 NGO是英语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政府组织”,是联合国宪章的规定用语。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人类社会的多元需求催生了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组织三种力量和三类部门,对应地形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体系及机制。NGO,作为一种平衡政府和市场失灵的力量,称为第三种力量。它由社会上成千上万的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构成,包括各种社会团体、民间非营利组织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组织,也称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会计学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中的运用,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由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对其会计活动和会计方法具有重要影响润而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确会计目标。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内容包括:谁是财务信息使用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以及财务报告能提供什么信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模式应转向“两级准则居、三个准则群”模式。  相似文献   

14.
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一股重要力量,它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弥补了政府和企业的不足。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且以政府拨款和外界捐赠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很多人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没有财务风险的。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一样也是存在着财务风险的,只有及时识别这些财务风险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非营利组织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于保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相互补充和配合,发挥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化,有效实现公共服务等重要意义。本文在界定非营利组织范围的基础上,借鉴政府预算管理和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预算管理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会计学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中的运用,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由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对其会计活动和会计方法具有重要影响润而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确会计目标.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内容包括:谁是财务信息使用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以及财务报告能提供什么信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模式应转向“两级准则居、三个准则群“模式.  相似文献   

17.
被称之为“区别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因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其存在和作用的影响是评价市场体系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市场发育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故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促进我国市场体系的成熟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且作用影响非常可观的美国为例进行研究,试图得出对我国相关事业发展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政府转型可以推动我国公立医院、学校等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以及非营利行业由市场化向公益化回归.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其治理机制建设将备受社会关注,信息披露与审计成为治理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状况亟待加强.在非营利行业,相比公立医院、学校而言,基金会的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建设走在前列,对其进行案例研究有助于提升整个非营利行业的治理水平.以汶川地震中可开展捐赠活动的16家全国性基金会为案例研究其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有利于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中的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并迅速引起了公众和学者的极大关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Salamon)发现,人们广泛忽视了20世纪60年代,政府与非营利部门频繁互动的现实.而这种现象之所以被普遍忽略,其根本在于理论的不足,其中政府失灵理论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社会在倡导建立信用时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惟独忽视了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文章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完善的非营利组织评估制度,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