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桂林环城游憩带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是都市旅游发展的新形式,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周边已经出现了环城游憩带现象,大城市周边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本文主要以中小旅游城市桂林为例,分析桂林市环城游憩带和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桂林环城游憩带的新内涵及其对策机制。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亚玉  董菁 《改革与战略》2011,27(2):114-116
文章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特征。文章认为,应通过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环城游憩带、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和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等开发策略促进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陆红光 《特区经济》2011,(4):172-173
随着城镇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周边区县成为市民假日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环城游憩带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地域,以其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文章重点阐述广州环城游憩带对清远旅游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清远旅游发展提出探讨,以探索清远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是以大农业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旅游项目。本文以重庆主城区的朝天门为中心作了三层环城游憩带.分析了重庆环城游憩带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并选择了评价因子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客观评价.据此又进一步对重庆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文章以桂林市5个城区,12个县中的189处旅游地的基本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和游憩活动性质,将上述旅游地复合交叉归并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等三种类型,进一步分析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布局结构特征,论证桂林环城游憩带的客观存在,指出其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肖岚 《天津经济》2023,(11):26-30
环城游憩带是大众旅游需求进程化与城市空间布局有序化的必然产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与优化.以天津 1978-2021 年各环城游憩地面板数据为基础,在环城游憩地分类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和GIS技术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形成机制,认为资源驱动机制、市场供需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是天津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成都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雪茜  黄萍 《特区经济》2007,(3):204-205
成都乡村游憩业的发展具有典型性,是成都环城游憩带上的亮点,具备了成都环城游憩带增长极的意义。而成都环城游憩带的建立,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资源和市场的保证与支持。把乡村旅游纳入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中,以乡村旅游地为点,以环城游憩带为轴,采用点轴发展的模式发展,将带动整个成都的游憩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锴娴  邱坚娜 《发展》2007,(1):155-15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问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有旅行经验的旅游者开始接受并认同自助旅游这一出行方式,自助旅游逐渐成为未来人们外出旅行的主流方式之一.甘肃地处我国西北,资源众多,富有特色而且有着"点散线长"的地理分布特征,开发自助旅游有着广阔的前景;另外,甘肃发展自助旅游又有许多的制约因素和不足.本文就主要从分析这些问题和现象入手,探寻一些解决甘肃发展自助旅游的方法和设想,为甘肃自助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景观房产的定义、类型以及开发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桂林环城城市度假带的景区景点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和形象特性,提出了景观房产的开发主题以及开发要点,并从旅游与房产开发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桂林景观房产的对策建议,指出这是漓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0.
建议实施环渤海旅游休憩带开发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世纪,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必将出现强劲发展势头,环渤海地区如何以北京为中心,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尤其是环渤海西岸从辽宁兴城逶迤至河北滦河口250公里的"黄金海岸",打造"大北京"的魅力,这已成为"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应该考虑的重大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实施"环渤海旅游休憩带开发计划",并提出了实施这一开发计划的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兰州市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从资源结构、空间结构和市场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3.3万,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是祖国大陆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佳木斯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发祥地和主战场。东北抗联11个军有5个军诞生在佳木斯,有8个军在这里长期战斗。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崔石泉、祁致中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同日寇战斗的足迹。解放战争时期,600多名文艺工作者迁离延安汇聚佳木斯,为佳木斯这片黑土地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佳木斯被称誉为"东北小延安"。佳木斯是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素有"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中国白瓜之乡"和"中国红葱之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在工作、生活之余,出外旅游、休憩早已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山西省地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值此经济转型之时,大力发展山西旅游业将成为全省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相配套的旅游房地产成为能否吸引顾客的主要因素之一。山西省旅游房地产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根据旅客的不同消费需求,开发相对应的旅游房地产类型。旅游房地产证券化将为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并在此基础上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结合私人投资,将会给山西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观念的提出,如何构建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乡村旅游体系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特色小镇"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全新模式,对于推进我国乡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论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开发"特色小镇"的意义与前景,并对构建"特色小镇"特点与思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吉林延边州旅游局今年将继续坚持开发重点旅游项目,组织好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节,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努力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据该局局长黄才建介绍,今年他们将高起点、高标准搞好6个重点项目开发:一是开发长白山仙峰国家森林公园;二是建设长白山和平旅游度假区;三是建设延吉海兰湖民俗旅游度假区;四是建设安图古洞河休憩所;五是建设延吉民俗表演中心;六是在主要景区和休憩  相似文献   

16.
温艳 《特区经济》2011,(1):167-169
"大秦岭"的内涵包括地理范围广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要进行大秦岭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以关中-天水经济带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精品旅游路线;其次,加强加强与湖北、河南秦岭合作,构建陕豫鄂秦岭旅游带,同时整合省内秦岭人文、生态资源,构建大秦岭旅游景观,真正构建陕西旅旅游大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休闲体育旅游。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和大众旅游消费的到来也使得休闲体育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逐步形成并受到广泛关注。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其休闲体育旅游业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文章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一带一路"陕西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所具备优势,探讨了陕西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正上升为国家愿景与行动。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文章以南海旅游开发为切入点,阐述了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南海旅游资源赋存及开发潜质,提出国内南部沿海省区应与南海周边国家合作打造海丝旅游联盟、资源整合构建海丝旅游经济带、突出特色塑造海丝旅游品牌的基本思路,并对海丝旅游经济带的构建内涵及旅游品牌创新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设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正在逐步迈向休闲时代,发展休闲旅游已成为多个旅游城市的重发展战略。肇庆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着重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提升景区精致性,提高知名度。  相似文献   

20.
张金霞 《特区经济》2007,(2):184-185
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武汉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合作的基础,竞合理念和合作的机制,并提出了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