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球经济背景下,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明显,我国国内经济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中国当前正面临着从非均衡发展模式向均衡发展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时期.本文重点探讨有关空间经济视角下地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的形成因素和空间经济模型,结合基础或创新拓展的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全面探讨了我国地区非均衡发展的动因、机制和趋势.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及九设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就福建省本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方区域经济学家主张非发达地区为摆脱落后状态在经济发展初期应当实行非均衡发展,而安徽虽然近几年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安徽可以实行均衡发展.文章在阐述了西方主要非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非均衡发展仍然是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区域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战略的改变旨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区域差异,平衡中国经济发展。将来,中国将继续贯彻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运用资本流动、加强区域经济和制度引导的手段进一步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区域经济共同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但各区域间的人口、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因而 ,采取何种适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史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不同阶段选择均衡或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认识到均衡与非均衡这两种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金融资源配置的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具有福利和损失的两面性。金融资源配置非均衡性在安徽省的福利效应体现在它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集聚效应、信息外溢效应和辐射效应,但福利效应的影响较弱,仅省会合肥得益于集聚效应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损失主要体现在短边效应、市场割裂效应、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效应及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不利于安徽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把握非均衡运行轨迹及其效应分析,在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上要明确金融效率是基础、协调均衡是关键和金融创新是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也即均衡与非均衡增长问题,是贯穿区域经济理论演变过程始终的一个主题,均衡战略强调的是社会效果和公平问题,而非均衡发展战略则强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主张一些地区应优先发展,把效率原则放在首位。我国处于社...  相似文献   

9.
《重庆经济》2010,(3):10-16
根据区域发展理论,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区域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两种战略。从1949—1978年,为应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我国总体上实行的是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政策,先后经历了1979—1990年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1991—1998年寻求协调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1999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将成为我国经济和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非均衡协调发展中 ,目前亟需解决产业结构方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问题。而非均衡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必须建立在思想观念解放和制度创新等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实现全面均衡增长,只能通过个别区域优先发展然后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非均衡增长模式,最终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增长。内蒙古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证明了非均衡增长的正确性。但是,非均衡增长会导致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应把非均衡增长与全区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建立地方“经济特区”,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非物质资源等,实现全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运输成本通过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经济由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扩散与再集聚、再扩散,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化。  相似文献   

13.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青海"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青海省有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辽阔的地域空间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这为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青海区域经济中非均衡是长期的,即有产业、部门之间的非均衡,又有城乡之间的非均衡.因此,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袁恩桢 《上海国资》2005,(10):65-65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战略时,也不能简单地否定非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提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当前,我们又积极主张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提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发展战略转向了?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增洋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0-15
安徽省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的省份,在经济发展上面临跨越式发展和协调区域发展的双重压力.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空间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分析,以及和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作比较,评价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为安徽省处理区域发展中均衡和非均衡关系及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北区域之间非均衡发展,其最大的弊端是不公平。如果非均衡发展到了难以驾驭的程度,必将出现区域经济体之间由于基数不同,在同步增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发生两极分化。文章提出“良性非均衡”发展或“趋均衡型”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苏北大开发的主体,促进苏北大开发中的制度创新,推进苏北大开发中的资源整合,再造苏南经济的竞争优势,构建网络化区域开发的战略模式,深化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改革,最终实现江苏经济整体结构和布局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全球经济的发展,总是会在均衡和非均衡中反复,会在这种反复中出现新的均衡和非均衡。而不管是从均衡向非均衡的过渡,还是从非均衡向新的均衡过渡,都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8.
<正> 1.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建立,都要解决一个谁来发展、谁来建立的问题。不管是梯度理论还是反梯度理论,是均衡发展还是非均衡发展,是以产业倾斜来统一东西部关系还是以区域倾斜来形成东西部格局,如果没有相应发展主体的培育和成长,就会失去相应的组织基础。 2.作为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动者,发展主体及其功能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由经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呈现多种形态,既有不同层次上的不均衡,也有不同阶段上的不均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应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经济建设和制度创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使义务教育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均衡、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业构成和产业成长与江西区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是非均衡的。影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的资源环境,包括矿藏、交通、基础设施等;二是投资环境,包括经济政策、政府效率、社会治安、税费负担、人才资源、对外形象等。根据各地我的产业构成及其特点来分析一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有助于一些地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快慢的缘由,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