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基础设施既可以作为特殊的资本存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促进投资和劳动力增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提高存量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Barro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199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两条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交通、能源、通信三类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均表现出异质性。直接效应呈动态上升趋势,中介效应则逐渐下降。针对异质性的原因,本文进一步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型、数量型或外延型,而不是以质量型和内涵型为主的形式。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具有规模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显著,但也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这说明目前我国三类基础设施仍然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其中的关键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但经济总量的增长是以各产业部门的增长为基础的。现有文献中主要是采用截面数据对各省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而我们采用面板数据从截面个体及时间变动两方面,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及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合理的解释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如何带动经济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多认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生产行为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通过观察日益普遍的私家车购买现象,本文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影响生产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据此,本文构造了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模型,揭示了道路基础设施通过促进私家车消费,进而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最终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为了验证理论命题,本文还构建了中国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道路和道路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中私家车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消费效应)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笔者利用1949年~2008年北京市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北京市各类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与其总产出水平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各类基础设施确实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然而在长期中总产出水平仅对公路、医疗类及教育类基础设施的发展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只有医疗类基础设施和文化类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此外,社会基础设施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经济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医疗类基础设施,它在短期和长期都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固定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基于扩展的拉姆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标准的拉姆齐模型中引入一种固定生产要素(例如土地)来进行模型扩展。固定生产要素是指那些总量固定的要素,但随人口的增加这类要素的人均数量会减少。模型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固定要素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人均固定要素的减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人均资本的增加来弥补,这种程度取决于固定要素与资本的替代弹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VECM模型和时间序列横截面数据模型,从资本积累和提高生产效率两个角度从发,分析了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一些"公认"的增长传导机制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超过9%,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超前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实现奇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利用1978—2011年数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存在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周春应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7):3-7
文章从科技金融资源、科技金融经费和科技金融产出三个维度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中国2012-2017年30个省级层面的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科技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 显示:中国科技金融呈现出"东强西弱";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科技金融能显著促进邻近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1978~2008年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长期内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为突出,而短期内则不是。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电信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4,(5)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电信基础设施刺激计划,试图借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然而,电信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利用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电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克服电信基础设施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电信改革所引起的各省电信市场结构的外生变化作为工具变量。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电信行业发展初期(1990—1999年),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基础设施的发展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虽然移动电话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递减,而固定电话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已经呈现出负向影响,说明由于用户萎缩固定电话基础设施已经出现闲置征兆。本文研究结果对于重新思考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石油需求激增与储量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经济各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分别就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建立模型。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首先从投资乘数原理、区位可达性和生产要素流动等视角,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然后以协整理论为基础,选取四川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检验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支持前述影响路径。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四川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并促成四川省交通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目标角度解释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空间错配的成因。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压力会加剧地方政府对基建投资的依赖,经济增长目标每增长1%会显著拉动基建投资增长0.438%,而地区竞争会进一步放大该效应至0.535%,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对基建投资的促进作用呈现“倒U形”特征,经济增长目标对基建投资的影响在2012年前的促进作用为0.58,而之后降为负,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在其中扮演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目标对基建投资的促进作用呈现区域异质性,且自2012年我国跨越经济结构转型门槛后,地方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活力的差异造成了南北地方政府面对经济增长压力时对基建投资政策的不同态度,这对我国目前基建投资空间错配的形成与处置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表现明显,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产生于资源禀赋方面,而是由于科教水平的总体落后导致.本文基于我国西部十个省级行政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教育以及科技水平的统计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科教事业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教育的影响效果更加突出.因此,着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教育的质量水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