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信用的普遍缺失。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信用制度的构建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彻底根除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信用缺失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应用路径依赖的基本框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信用制度建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信用制度,但目前我国信用存在现代理性契约信用的缺失与错位。为此,从人伦信用向契约信用的转型,多元化不平等经济主体到一元化平等的经济主体的转变,从权利制约向信用制约转变,三个角度论述了培养中国信用制度所必须的三个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3.
曲玥 《经济经纬》2007,(2):144-147
信用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痛疾正是社会信用的缺失。本文首先从制度的角度来解释信用,然后分析了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对信用制度建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文化传统与国情的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的策略,这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信用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群燕 《经济师》2004,(9):160-161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 ,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信用制度不健全。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是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改革产权制度 ,加强信用立法 ,改革司法体制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发挥政府的信用保证职能 ,培育信用文化 ,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要求构建健全的信用制度,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信用危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的信用缺失和政府的信用缺失.目前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守信的净收益小于背信的净收益.对此,应该从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等方面进行治理,探索并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守信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信用缺失的制度性障碍与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时期,信用缺失问题的凸现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治理信用环境,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旅游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信用是旅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市场秩序的基本内容。从社会成本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信用缺失的成本,指出制度不完善是旅游信用缺失的根源,并提出了完善旅游信用制度,根治旅游信用缺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莉 《经济研究导刊》2009,(32):119-122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投融资活动的基础。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是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首先从信息经济学理论角度对信用制度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作了具体分析;其次说明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状况,并从博弈理论和现实制度两个层面剖析了信用缺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最后探讨了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制度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叶新树 《经济论坛》2004,(14):86-86
近年来,我国商业承兑汇票市场有了长足发展,参与企业群体加大,银行介入程度加深,社会认知程度提高和业务总量快速膨胀,它的发展对解决信用制度缺失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便利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银行已认识到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的优势和好处,商业承兑汇票将成为发达地区票据市场中又一个有着诱人前景、巨大需求的“金矿”。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信用体系的多方位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邱伟 《财经科学》2002,(6):27-30
当前,信用缺失、信用制度、信用风险模型、信用法律体系、征信等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同国外150多年信用经济历史相比,我国6年的经历太短暂;同国外进入信用经济时人均GDP2000美元相比,我国849美元的经济基础非常脆弱。在此状况下,换位思考,强调我国转轨经济条件下建立信用体系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作撰写此的初衷。  相似文献   

11.
马勇 《金融评论》2012,(3):1-13,123
本文以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若干认识误区为切入点,对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金融因素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反思。这一反思主要围绕以下六个基本命题展开:一是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中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二是主流货币政策框架的致命缺陷源于其政策视野的短期性,三是货币与信用的创造机制存在着本质差别,四是财政机制与信用机制并非独立,五是金融创新指向信用创造并改变了经济金融环境,六是泡沫问题金融化的本质在于杠杆扩大化。这些命题的共同启示是: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在纳入内生性金融因素的基础上予以系统重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来自信用观点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货币政策的"信用观点"为理论前提,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直接融资还不发达、东、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体系特征还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背景下,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通过各地区的银行体系进行传导时,将通过影响各地区银行系统提供信贷的能力而影响各地区私人部门的信用可得性,从而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了揭示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周期性变化的宏观经济动因,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水平对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机理。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季度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货币政策宽松、宏观经济扩张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增加,中国上市公司提供的商业信用净额都显著降低。这些研究结果折射出,当货币政策收紧或宏观经济收缩时,商业信用资金从上市公司部门流向非上市企业部门;反之,当货币政策过度宽松或宏观经济过度扩张时,上市公司部门通过商业信用渠道从非上市企业部门吸纳商业信用资金。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assesses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credit reallocation and evalu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oretical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Compustat data covering 1974 through 2017 is used to compute quarterly measures of credit flows of borrowing firms. I find that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long-term credit creation and credit destruction (i.e. credit reallocation). This impact is larger for financially constrained firms and those that are perceived as relatively risky to the lender. This is predicted by the balance shee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and mechanisms that reduce lenders’ risk perceptions and increase the tendency to search for yield.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能否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首先,将货币政策引入考虑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银行资产组合模型中,论证货币政策、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银行信贷资产配置的理论关系。然后利用我国181家银行2004—2018年的数据,检验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行为调控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抑制银行信贷行为。其中小微企业信贷占比较大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相比,价格型货币政策能够更显著地减轻不确定性对银行小微信贷的消极影响。其中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控效果最强。研究结论对于选择适宜的货币政策工具促进银行向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化解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并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等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贷规模规避与货币政策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戈 《财经科学》2010,(9):10-16
随着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信贷投放行为受到抑制。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转而加强与信托公司合作,规避信贷规模管理。本文在分析近期信贷规模规避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具体影响和未来挑战。本文认为,应强化对货币信贷的统计分析,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密切关注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充分考虑微观主体对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博弈,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 state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has constrained their ability to enact the traditional macroeconomic tools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As systems of mortgage credit are tightly integrated into global capital markets and influence flows of capital between states, this paper uses Denmark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whether domestic mortgage sector reforms have been used to build financial capacity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economic policy autonomy.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suggest that the Danish government has actively used mortgage credit to meet three specific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since the 1980s: (1) mortgage credit was restricted in the 1980s to resolve Denmark's persistent balance of payments problem; (2) liberalisations of mortgage credit in the 1990s and 2000s allowed the Danish government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via privatised/house-price Keynesianism and reduce their sovereign debt burden; and (3) mortgage credit has been used as a form of privatised monetary policy, allowing Denmark to break-free from the ‘iron-cage’ of the Mundell-Fleming trilemma. It is in these specific ways that the Danish government has used mortgage reforms to achieve macroeconomic policy autonomy and navigate economic challenges whilst adhering to the constrai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相似文献   

18.
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田晓霞 《经济研究》2004,39(5):107-116
本综述主要围绕小企业融资需求、信贷配给及宏观经济政策冲击三方面的内容展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所有者个人与企业的高度融合决定了小企业融资需求与传统理论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信贷配给问题在小企业当中表现突出。但也有观点认为 ,引入决定企业存活的真正因素———人力资本之后 ,新建企业并不存在信贷配给 ,这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开启了新的思路。最后 ,由于小企业受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 ,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以达到不同规模企业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的短期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经济的不同作用,货币政策可分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过去的6年里,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处于相对稳健的状态。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就是因为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对2004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回顾及对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的实施效果的分析,我们判断,在2005年或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hanges to the macroeconomic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Turkey following a major reform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early 2000s. We use a Threshold VAR (TVAR) framework to test for and then estimate a model with endogenous transitions between regimes. We detect two regimes, with a clear transition between them in 2003–4. The pre-reform regim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inflation, passive monetary policy and persistent responses to shocks. The post-reform regime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inflation, active and credible monetary policy and markedly less persistent responses to shocks. Using a model that contains sufficient variables to capture divers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working through the real exchange rate, domestic credit and monetary policy, we find evidence of sharp changes in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Post-reform, the response of Turkey to macroeconomic shocks has changed to be similar to those in other modern, market-orientated econom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