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师制是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引导教育、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利于增强教书育人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技能导师制;优秀本科生导师制;班导师制。实践表明,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许多高校实施。成为高校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但在实践中,本科生导师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实施效果与设计初衷相距甚远。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管理幅度设计不合理。高校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校情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相似文献   

3.
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管理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心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特点的角度,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的实际经验,论述了心理学专业实施本科教学导师制的必要性,以期推动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本科生导师制双选模式的实施突破了随机配比模式的限制,赋予师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有利于培养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从制度设计入手,在源头、过程、结果三个方面全方位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进行把控,有助于改革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激励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民教育、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如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迫切需要改革,而研究生导师制的成功实践为学生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国内高校的领头军,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很多高校已经把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方案,但是大多仅把导师制作为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补充,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导师工作形式较单一。要弥补国内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实际执行中的不足,就要加大对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完善配套措施,多类型导师并行实施,丰富导师的工作形式,提升导师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本科生导师制的文化渊源应当是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和保障本科生培养质量。中国高校存在本科生导师制移植的可能性,并且有十分现实的诉求。而造成当前这种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问题。要成功移植本科生导师制除了解决成本约束问题还需要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工程教育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将本科生导师制融入大学生工程教育训练中。分析了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多元化导师队伍的遴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多样化师生交流方式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讨论了工程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策略。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科生人才培养仅仅依靠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远远不够,目前很多高校竞相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文针就如何有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叶蓓 《企业家天地》2013,(9):121-122
本科教育导师制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一个使师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和理想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新平台,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本科生导师制,为促进“教学相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为本科生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并为形成和谐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徐琪 《全国商情》2012,(13):70-71
导师制是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引导教育、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简述了我国导师制的发展现状,从学校层面、导师层面及学生层面总结出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展导师制活动12年来,形成了覆盖面广、分阶段实施、双向选择及制度化管理、高效率活动等特点,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