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产业集群创新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向结果的综合能力评价方面,这种评价视集群创新能力为“黑箱”,忽视了集群创新内生发生的依据与条件。从高新区集群协同创新系统内生功能与外显能力评价体系建设出发,采用SPSS17.0对二者提炼主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多数高新区系统功能与产出能力偏低,且功能与能力之间不匹配问题严重,不同高新区之间在功能与能力方面差距很大。通过主因子解析各高新区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差异化政策建议,对提升高新区集群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福州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时北京、苏州、西安3个高新区和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福州市高新区和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时福州高新区目前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应走内涵型、集约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建立高新区的本质是发挥技术创新规模效应,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目前我国多数园区的协同效应并未显现,未能实现由产业簇群向创新簇群转变。为深化对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认识,运用系统原理,结合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集群系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评价。发现多数园区综合能力较差,尤其在环境协同因子、内生协同因子和协同动机因子等方面能力欠缺。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成功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模式。对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构建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提出了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秦喜杰  欧人 《生产力研究》2007,(14):105-106
文章在分析国家高新区、长沙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产业集群与高新区的互动发展、高新区主导产业集群的现状,并用AK模型来分析高新区的经济增长,分析长沙高新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高新区在二次创业中的四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新区是国家发展低碳技术的优先试点区。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31”产业集群为例,调查其低碳技术选择现状,探析其选择原因,并提出在政府主导下优先选择低碳关键技术,是解决高新区产业集群未来发展和当下发展无缝对接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根据“131”产业集群经济和低碳发展实际,探讨低碳关键技术选择原则、选择特点、选择方法和选择优先序。  相似文献   

7.
潘小炜 《经济论坛》2011,(10):31-32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2009年全国高新区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其产业集群的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产业集群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各高新区差别很大,但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春、上海、南京、合肥、厦门、深圳、惠州等地产业集群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高新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永琴 《生产力研究》2004,(10):124-125,142
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集群化发展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位特征。文章首先对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及空间聚集优势进行了分析 ,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新区产业聚集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就如何形成产业集群 ,加快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经济规模得到了快速的扩张。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园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通过对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全国54个高新区进行评价,并在因子评价过程中将影响因子归纳为经济发展总量因子、经济发展速度因子、经济发展效益因子、经济贡献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5个方面。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自身发展差异性、区域不平衡性和发展基础条件差异性3个方面对高新区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长沙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布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既是巨大挑战,又蕴含着重要机遇.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战略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许多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举措.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理解,运用特尔菲法和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对长沙制造业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三大产业梯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产业集群,对构建长沙先进制造业基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湖北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现状,并对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主要特色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和信息的集聚,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实践证明高新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通过对湖北省区位条件优势的分析,根据目前省内高新区布局结构,以增长极和层级增长极为理论基础,构筑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梯度扩散带动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可能性框架.并提出了湖北高新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3个战略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家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成长,经历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部分高新区出现功能异化、偏离其预设功能目标等现象。在此背景下,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国家高新区开始“二次创业”的规划和转型,形成内生创新型产业集群模式。该内生创新型发展模式是否是可持续的,如何在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背景下实现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该问题的探索必须跳出经济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资源、环境、自然生态视为系统的构成要素,构建高新区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探讨科技新城生态系统的理想结构,甚至更高级阶段的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系统演化的催化条件和作用机制,以此引导、推进高新区生态系统的持续演化和阶段性演替。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 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荷兰监视器模型构建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PCA/DEA)复合评价模型,对广东省高新区创新集群进行实证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新区创新集群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集群集聚程度、区域间联系、行业组织作用、国际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超效率值,正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型的高端产业集群。最后从创新发展模式、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和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广东省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集群化——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蓉梅 《经济师》2006,(1):194-195
文章从长期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出发,提出集群化是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认为我国应大力促进中小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因产业集聚转型的迫切性及产业集群创设先天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国家高新区开展,并成为国家高新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结论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显著提高了实验组的创新效率;相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新区创新效率影响更为显著。未来可通过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提升整体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利用熵值法和复合物元模型对我国2000-2009年国家高新区竞争力进行测算,基于四大经济板块深入揭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发展存在的空间动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在区域分异层面板块马太效应突出,东部地区高新区竞争力增速远高于其它地区;在空间集聚层面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品字形格局的高新集群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弱化马太效应和建设特色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导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的形成有自身的机制和规律,高新区现有的产业集聚是政府主导的结果,这种模式的产业集群向高级阶段演进必须通过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机制来完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要素是高新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要素完善的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与竞合、技术创新、根植机制等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产业集群自组织机制的形成。重视各要素的培育和完善,是高新区实施产业集群导向的主要手段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应用熵权法给指标赋值,最后对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