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确定,到2010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840亿元,年递增7%;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3000亿元,年递增24.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0:45:25;全省粮食  相似文献   

2.
《南方农村》2007,(3):47-47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在《经济日报》撰文“发展农电事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文中指出,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大力发展农电事业,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中央卜号文件,国家电网公司将以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唐昭霞 《农村经济》2008,(4):99-101
农电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先导.在我国目前的代管、上划和股份制三大农电管理体制中,相对于代管,上划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管理水平;而相对于上划,股份制能够让农电主体更加面向市场.因此,股份制是我国农电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4.
农电员工在我国农村电力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后出现的管理上的一些要求,也提出科学化的解决办法。农电员工的全面发展是农村电力建设的重点,只有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才能帮助这一行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银行类机构发展快。截至7月中旬,江苏省今年又有8家县级联社顺利改制成衣村合作银行。至此,全省已有25家农村银行类机构挂牌开业,其中农商行9家、农合行16家,已占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数的35%。截至2007年6月末,全省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达2090亿元,占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55%;各项贷款余额达1501亿元,占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4%;税后利润达13.4亿元,占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税后利润的67%。  相似文献   

6.
李辉 《新疆农垦经济》2005,(8):76-77,52
本文主要在我区近几年来电力负荷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垦区电力需求的增长趋势,对影响农村电力市场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农电管理提出了对策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何首文  张唯 《农业经济》1999,(12):26-27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在目前城市消费品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一、农村市场现状管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消费品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以辽宁为例(下同),1998年全省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2-66亿元,比1978年增长14-37倍。但是近几年来,由于辽宁农村市场的发展水平滞后、农民消费率下降引起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缓的状况越来越明显。1、农村市场份额逐…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市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农电“两改”),农村用电管理体制和机制得到了理顺和健全,农村电网的健康状况大幅度提高,农民普遍反映电视清了,电灯亮了,电扇转速高了。但改后批准电价提高却在群众中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改后电价是升是降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尹进 《农业经济》1996,(5):24-28,31
农村工业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村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全省工业生产的重要方面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截止到1994年底,我省农村工业总产值达1841亿元,是1978年的116倍,占全省农村让会总产值的比重达61%,比1978年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农村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9%上升到1994年的39.8%,成为全省工业的重要增长点;在全部40个工业门类中,我省农村工业共涉足了38个,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初  相似文献   

10.
农村能源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兴起的一项新的事业。这项事业在我省经过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实践,揭示了这项事业深刻的科学内涵,在愈来愈广的范围显示了它的特有功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省柴节煤炉灶已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农村.小水电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从全省来看,沼气和其他农村能源建设仍然处在推广阶段,远远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农村能源建设要更好地为农业上台阶、农民奔小康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必须…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地处北方农作区向南方农作区的过渡地带,南部山区有不少地方与我省的地貌相似。作为较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之一,安徽省从1992年起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到1996年,全省农村的村级集体经营收入由1992年的60亿元增加到670亿元,增加10倍,远远高于农户家庭经营增长2.6倍的速度;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从23.5亿元增长到101亿元,增长3.3倍。全省30586个村中有23664个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情况透析●刘光福许多张晓明安徽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始建于1984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1996年年底,全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可达510个,融资规模达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44.5%和1.68倍。全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在改善和加强农村...  相似文献   

13.
嘉定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从1987年初开始经历了试点、推广、改进和完善阶段,特别是《上海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颁布,使嘉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跃上新台阶。到目前为止,全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参保率和农民个人投保率分别达到94%以上;历年累计筹集养老保险基金21584万元,累计支出养老保险金10574万元,累计结余养老保险基金11010万元,累计滚动结余基金16004万元(其中:区级管理个人帐户资金8091万  相似文献   

14.
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杨新华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做好我省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是推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我省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实际,分析全省...  相似文献   

15.
农电价格居高不下近几年来,农村电价直线攀升,居高不下,有的地方已高达每千瓦小时1元以上。有的地方只得把苦苦攒钱架成的线路闲置起来,重回蜡烛、煤油灯照明的时代。农村高电价的症结何在?管理混乱。农村关系电、人情电普遍存在。有的农民和管电人员拉不上关系,可...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电力市场的开发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已成为农村市场消费的热点,同时一大批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也是农村用电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现阶段输送和覆盖农村电力网络薄弱,农村电价高于城市.加之管理体制不顺等因素,影响了农村用电市场的发展。提出应通过抓服务,积极引导农村电力消费,抓管理不断规范农村用电市场,抓电网改造,努力满足农村用电需求,从而使我国农村的供电局面出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营管理》2003,(8):33-34
近年来,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十分注重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使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前推进。截至2002年底,全省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8852个,其中龙头企业2127个,在2127个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853家,总资产达到246.5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396.23亿元,利润15.73亿元,缴纳税金12.67亿元,出口创汇1.91亿美元。全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农村经济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又反过来影响农村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农村贫困,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就必须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村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减少农村失学率、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发展农村经济。在现阶段农村经济状况既定的条件下,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省根据中央的部署,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实施农村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产业化经营拉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高效农业发展,全省亩收入 2000元以上高效农田达到 3500万亩,其中 3000元以上的 1200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35%和 12%;提高了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1999年创汇 2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 23.3%;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达到 32%;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0.
进入90年代以来,湖北省以立足农业农村、就地就近转移为主要途径,以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突破性发展乡镇企业为主要措施,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取得显著成效。据调查,截至1998年底,全省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万人,相当于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其中,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300万人,稳定转入多种经营的300万人,新增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转向其他就业领域的约200万人。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三多三少”:在农业内部就业的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少;在农村内部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