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劳动力供给弹性视角分析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从1978年到2003年25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三个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化为:第一产业从70.5%降低至49.1%,第二产业从17.3%提升至21.6%,第三产业则从12.2%提升至29.3%.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也比不上某些开发中国家.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上仅次于缅甸的62.7%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国家.另外,从就业人口提升来看,2003年的总就业人口有7亿4432万人,比1978年的3亿4280万人增加4亿152万人.第一产业增加8228万人占总就业人口增加量的24%,第二产业增加9132万人占26.6%,第三产业增加1亿6919万人占49.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成长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要动力,但第二产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弹性较低,创造就业能力不足.而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缓慢且占GDP的比重太低,不能够有效的创造就业机会,供应快速成长的劳动力需求,使失业压力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趋势从1978年的总体情况来看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变动呈现这样一种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按一般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分类理论,我国的就业人口已经进入发展型阶段(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25%,第一产业在50%以下)。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各个产业及其就业结构可能呈现这样的趋势。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就业人数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3.
据国家统计局等八部委1999年的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98年中央提出了“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之后,城镇居民就业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国有职工比重逐年下降。199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为20678万人,比1978年增长12倍,其中国有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438%,集体企业就业人口比重相应地由215%下降到95%,城镇个体劳动者就业比重相应地由02%增加到109%,另外还有128%的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就业人口。2以家庭为主体的个体经营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有经济单位中,第一、第二产业职工减少,第三产业职工增加,第三产业职工总数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统计显示,截至今年六月底,全国国有单位职工中,第一、第二产业有508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22.6万人;第三产业有5496.4万人,比一、二产业多416.4万人,比去年同期加49.7万人.国有经济单位中第三产业职工占全部职工比重已从去年同期的49.8%提高到2.2%个百分点。国有经济单位三产职工总数首次超过一、二产业  相似文献   

5.
城市现代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江帆 《消费经济》2002,18(6):43-46
一、第三产业高水平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比重迅速增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横向看,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比重就越高.目前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30%~40%,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0%,高收入国家约为60%~70%.从纵向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国第三产业比重在增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870年仅为23.7%,1950年为38.7%,1960年40.3%,1970年50.7%,1976年增大到55.6%.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推动着第三产业的新发展.从1978年到1999年,第三产业占CDP的比重由23.7%增加到33.0%,就业比重由12.1%增加到26.9%.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3646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2%,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增速达8.1%,也快于第二产业的7.3%和第一产业的4.1%。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回顾近10年来,第二产业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而第三产业只有在2006年和2007年增幅超过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作用日益显现。服务业的增加值由1978年的86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76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由89元增加到2915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扩大就业岗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78年,中国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有4890万人,到2003年猛增到21809万人,净增16919万人,几乎是同期第二产业净增从业人员的两倍,服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等 8部委 1999年对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 ,改革 2 0年 ,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到 1998年 ,我国市镇人口比重已扩大到 30 4 % ,较改革前的 1978年 ,增加了 12个百分点 ,全国农村人口比重现已不足70 %。据有关专家预测 ,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再过 10年 ,市镇人口将扩大到 4 0 %以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减少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 ,1998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已由 …  相似文献   

9.
《商》2016,(15)
<正>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日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能否充分发挥第三产业调结构、增就业、促发展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1]。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46.1%,超过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2.2个百分点。这是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我国经济社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一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增加值由1978年的860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376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略高于同期GDP增速。同期服务业从业人员也由4890万人增长为21090万人,净增16200万人,是同期第二产业净增就业人数的两倍,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服务业存在总量偏低、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差、增长速度缓慢等许多问题,造…  相似文献   

11.
<正>近20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3年至202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42%上升到52.8%,对GDP的贡献率从39%上升到41.8%;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29.3%上升到47.1%;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62.5%上升到66.2%。2010年至2022年,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从5943341个发展至27373406个,三产法人单位占比从67.9%上升至73.6%。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重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2.
崔新生 《商业时代》2005,(36):68-68,70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就业比重两方面看,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比重水平偏低,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因此,对第三产业的及时调整是广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慕慧娟  崔光莲 《商业时代》2015,(11):135-137
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产业-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中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存在负相关。文章采用就业弹性、扩张性就业弹性以及结构偏离度分析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发现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是失衡的。新疆第一、第三产业呈收缩的趋势,导致第一产业存在过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但吸纳能力有限;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好,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商》2015,(2):264-265
文章通过对南京市1986年至2011年的经济数据及就业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南京市的经济增长与其就业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第三产业是未来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南京市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投资方向等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与就业同步发展;南京市的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源于服务产业的实力。现今,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处于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服务支持,因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成为制约第一、第二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瓶颈”。另外,就GDP产业构成百分比来看,  相似文献   

16.
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主要受到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而农业人均GDP对其影响相对比较小。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会随之下降。为了保障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保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是基本要求。为此,必须降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改善农村交通现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补贴农民的教育支出,把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维持在适当比例。  相似文献   

17.
唐铁军  罗艳 《中国物价》2004,(11):45-46,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60.5亿元增长到2003年底的37669亿元,增长了42倍多,年均增速达到10.1%,高于同期GDP增速。服务业从业人员也从1978年的4890万^猛增到2003年底的21809万人,净增16919万人,几乎是同期第二产业的两倍。服务业的发展对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基础还不够雄厚,加上与观念、政策紧密相关的体制和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下,严重抑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造成服务业发展总量偏小,比重偏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并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特点。通过运用Eviews软件以及OIS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黄勇进 《北方经贸》2008,(3):134-135
结合江西省近二十多年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数据,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江西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与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江西省第一产业的GDP比重与就业比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二产业的GDP比重与就业比重呈弱相关,第三产业的GDP比重与就业比重同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来,国内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如何调整就业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论述了实际汇率、对外贸易对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对第一、第二产业就业形势没有影响,但是长期内扩大了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进出口贸易短期内迅速扩大第一、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从长期来看,对第二产业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影响趋势。同时,对于第一、第二产业,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远大于人民币汇率对就业的影响,而第三产业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