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ERG理论及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在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发展需求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高层次的、具有自身发展方向的需求更为强烈,但在吃苦耐劳方面不如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需求受到限制的原因要来自于初始化状态不同和二元户籍制度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问题,应当规范土地市场,淡化户籍差异和淡化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二元福利结构弊端,让农民工与城市人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地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分析数据,真实地反映出南京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公共文化需求和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社会和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各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来达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工作,建设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何丽娟 《商》2013,(3):168-168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多数人的生活状况不尽如意,尤其是住房问题。住房是一个人的最基本需求,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发展并融入城市的最基本条件,因此,本文就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意义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4.
司艳林 《致富时代》2015,(4):170+172
本文通过SWOT方法对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自身条件的优劣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在西安发展国际大都市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文化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意愿强烈和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接近等优势,但是也存在自身的劣势和一些外部风险,综合分析得出,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应当利用自身优势(S)与面临的机遇(O),克服自身不足(W)和外部风险(T),在西安城镇化大发展的条件下,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有其独特性,在融入城市进程中既具有自身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优势和障碍,进而在构建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生机勃勃的青年群体充分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很多80、90后新生代青年进入城市,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与以往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以自我为中心,乡土意识变弱,注重自身发展。但心理素质较差,自身定位模糊,法律意识淡薄。我国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采用理论灌输、榜样示范、心理咨询、法律素养培训的方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7.
曹莉 《品牌》2014,(1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在于政府通过制度完善破除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桎浩;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建设,提升其城市融入的能力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多功能、开放性的城市社区服务,为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提供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因为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扩张的劳动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到城市就业的问题。同时,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也成为国家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需求,也妥善地处理建筑行业的企业管理问题,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到建筑行业就业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潘珠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3,(1):133-134,14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此同时,农民工群体内部也正在发生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主体。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何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期望,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商》2016,(7)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事关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推移,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现今社会主体农民工群体,成为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积极的政治参与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制度、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成为目前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破除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存在的各种阻碍。  相似文献   

11.
陈彦佳  徐邓耀 《商》2013,(16):204-205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她们大多数还未满18岁就进城打工,扩展着人生半径的同时却遭遇着城市工业产物的排斥,没有了“根”,选择继续“飘荡”在各个城市中,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边缘人”。本论文以区域经济学视角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罗列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遭受到的就业歧视现象。针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受就业歧视和为促进其劳动力流动从政府、工厂企业、社会团体、大众传媒以及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自身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统计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就业、工资、住房、社会保障等进行全景式的展现,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城市和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增强、生活质量不佳、企业用工制度总体不健全。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主要是生活质量差,拉力主要是有更多发展机会;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主要是收入低,拉力则是方便照顾家庭。  相似文献   

13.
从统计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就业、工资、住房、社会保障等进行全景式的展现,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城市和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增强、生活质量不佳、企业用工制度总体不健全。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主要是生活质量差,拉力主要是有更多发展机会;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主要是收入低,拉力则是方便照顾家庭。  相似文献   

14.
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改变了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也冲击着农民工的文化精神领域。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在改革浪潮中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更能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其精神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而作为城市的主要建设者,其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甚至会影响"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建成。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建设急需解决。以文化权益保护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现状,提出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并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建设方案,以期能为社会转型时期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最终解决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既表现为城市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也表现为用人单位和城市社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陈芳 《中国报业》2012,(24):161-162
新生代农民工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即城市对其的社会认同,是他们融入城市、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大众媒介也在里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媒介素养出发,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太乐观的媒介素养现状,并试着提出了提升其媒介素养,尽快融入城市,大众媒介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出生在1980年以后,户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或者经商的流动人口,是我国产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弄口谐与稳定。回顾梳理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文献,从中发现并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对解决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所遇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龚晓丽  华晶  毛培 《商》2012,(14):175-176
本文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带来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以及作为产业主力军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高所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出发,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定居东部城市的瓶颈,从而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向西部转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范佳 《现代商业》2013,(8):268-27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医疗、教育、卫生条件的优越性吸引了大量年轻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兴的群体与城镇居民和老一代农民工都有明显区别。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边缘化问题日益严重。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兴起、现状和如何对于其边缘化程度的衡量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张得胜 《商业时代》2012,(17):15-16
我国特有的二元结构体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原因使得在他们城市中无法"扎根";"回归农村"却又因身份认同、社会角色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无法适应,使他们不愿"回归"。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已成为社会的重大难题。应多措并举,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使他们不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