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具有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多重表征。乌鲁木齐城市形象发展具有区域、经济、政策、资源和文化等优势。乌鲁木齐应根据多元文化城市、绿洲经济城市、幸福城市的城市形象定位,通过参加城市形象评选活动,运用营销事件和网络媒体等,选择代言者等城市形象营销传播策略,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武汉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滨江城市,武汉城市正面临新一轮建设发展阶段,武汉核心区布局的港口码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下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须进行调整。老港区须进行开发改造过程中,以汉口滨江区开发为例,讨论滨江区再开发过程中要融入码头文化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5,(3):127-132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大都市,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正是由于这些辉煌的过去才成就了大武汉的"敢为人先"精神,武汉的城市建设一直体现了这一城市精神。本篇论文通过对武汉地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艺术品工程的特色,然后对武汉地铁建设再做充分的调研,探寻艺术介入工程的时候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已经完成的武汉市轨道交通2、4号线车站公共艺术品工程为例进行分析。从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中材料优化与构造方法,与其他工程施工的协调性研究,工程进行中艺术效果的控制,后期维护和安全问题四个方面,探寻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对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力推动沈阳城市文化对外交流、不断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是推广沈阳城市特色文化、塑造沈阳美好城市形象、传播沈阳城市声音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沈阳对外影响力、提升沈阳城市软实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通过扩大沈阳市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沈阳塑造优质的城市形象,进而深入推进沈阳对外开放,提升沈阳城市经济开放平台。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并以武汉城市公共导识系统设计为重点来解读武汉城市视觉信息和城市设计.通过武汉城市公共导识系统设计来解析并建立起武汉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应用体系,为武汉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创建武汉文明城市和“两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交互艺术新概念在社会中的运用及价值潜力是本文阐述的重点之一,并较全面论述了交互艺术对传播城市形象的积极作用,进而分析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对传播城市形象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应将历史文化、交互技术以及视觉传达理论相结合,在实践道路上探索出一条表现城市形象的最佳形式,这必将对城市对外形象宣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武汉的城市形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笔者基于在汉大学生的视角,结合在汉的学习、工作、休闲等生活场景,进行了武汉城市品牌形象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根据武汉现有的城市品牌形象,在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环境下,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关键词,寻找大众记忆点和大众兴趣,并结合武汉英雄城市的精神,打造属于武汉的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 同时,在城市建设上,用好大学之城的名号,在此基础上加大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任孟山 《中国报业》2021,(5):127-127
人有"人设",城有"城设"。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每个城市都想在人们心中种下一颗有标签的种子,或温婉豪放,或休闲激情,等人们要出门之时,这颗种子即刻生长,"抢夺"出行人的最终决定。短视频出现之前,城市标签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导,集中来自旅游、传播、历史、文化等方面学者的智慧,共同拟定出一个城市的象征性标签,然后动用各种传播资源,花掉不菲宣传费用,甚至不惜因此建构事实上的标志性建筑,让这个标签亮起来。但现实是,这样的形象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9.
李琛 《中国报业》2023,(18):18-19
山西特色文旅活动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地域特征、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一种综合性文化旅游活动,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山西特色文旅活动在全媒体传播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又要发挥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为连云港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城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迫切需要大力营销城市形象。通过广泛调研连云港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形象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设计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全渠道整合营销传播;吸引民众参与互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城市形象广告策略策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性要素。没有良好的城市形象,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有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必将有力地提升城市品位,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现代的每一个城市都应高度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也逐渐被各地政府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城市的政府官员与宣传执行者对塑造城市形象的广告传播策略缺乏深入研究,很多应该事先决策的问题没有准确决策,犯了一些策略性错误,致使广告效果大打折扣,浪费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旅游研究中的新热点。文章在分析秦皇岛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认为秦皇岛总体形象应定位于"阳光、碧海、蓝天、金沙、绿荫、古长城"的温馨浪漫的滨海旅游城市形象。强调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传播与推广活动去塑造秦皇岛的旅游形象,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挖掘丽江城市历史的与文化的内质,提出了丽江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定位,原则,构想以及推进的步骤和措施.论文认为,丽江的城市形象建设要树立强烈的文化意识,确立"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出丽江特色,着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高丽君  康旭 《商》2014,(12):95-95
城市建设需要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良好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还有利于城市凝聚力的形成。本文通过对临汾市城市形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临汾的文化特色及自然环境,提出了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些对策,旨在对临汾市城市形象的塑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必须依靠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研究可以推出不同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河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构成一部完整的燕赵历史,"一圈一线"燕赵历史系列游的提出正是基于对现有资源的梳理整合,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借鉴。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研究才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本课题主要从形象定位、形象资源、形象体系以及传播理念、受众参与、媒体融合等方面对广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进行了探析,通过创新营销理念、融合新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城市品牌形象体系,以不断提升广安城市形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网红城市是全媒体时代催生的自我呈现和文化表达现象。区别于传统城市形象主要由政府主导的传播路径,网红城市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打造一系列文化特色符号,再通过受众参与式解码,不断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本文以长沙市为例,分析城市形象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特征,探究其出圈背后的原因,以期为城市形象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扬州"双东"街区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分析,在对"双东"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其资源特征,提出了通过整合文化碎片、挖掘特色资源、培育生活化旅游、加强资源数字化建设等手段来打造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品牌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文娟 《江苏商论》2014,(10):77-79
基于国家战略视角下的连云港市城市建设,需要树立其独特的城市品牌:"神奇浪漫之都,山海相拥之城,东桥头堡之港"。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连云港市城市品牌整合传播的资源、受众、渠道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国家战略视角下的连云港市城市品牌整合传播的策略,协调统一宣传主题和城市形象,整合媒体传播渠道,挖掘连云港市的城市特色、优势和个性化的资源,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升  刘媛 《商场现代化》2009,(23):67-68
武汉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更有着百湖之市的美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较为丰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旅游业曾一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旅游环境污染,旅游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日益明显。在武汉竭力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应探究如何武汉旅游业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应对方略,加快旅游这一世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产业在武汉的发展,促进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