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评传》贯串着两条线,一条线就是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艰苦创业共同奔富的一条主线.还有一条线就是吴仁宝的社会主义观或者叫社会主义本质思想,这是贯串这本书的一条红线,所以我就把这本书的第五章作为全书的重点.在这章里,作者对吴仁宝的群众观、爱民观,包括他的朴实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充分的揭示:“你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如果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不是一个好党”,“船靠篷,篷靠风,干社会主义靠群众”,“叫群  相似文献   

2.
早在80年代初,我就去过华西蹲点采写报告文学,后来又多次去该村调研,陪同国内外人士考察.最近读了《评传》,倍感亲切,深感《评传》塑造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典范.解放数十年来,我们党一直在带领人民群众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是邓小平同志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千万个吴仁宝这样的优秀中华儿女从实践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华西村是苏南模式的缩影,吴仁宝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几十年来,吴仁宝和他的华西村人民在政治上同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保持一致,自觉地走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3.
一口气读完《评传》,激动不已.我为我们苏南地区有华西村这样一面几十年不倒的红旗而自豪,我为华西好带头人吴仁宝永不停歇、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深深折服.每一个时代都会推出自己的杰出人物,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艰险的探索时代也一定会造就许多吴仁宝式的创业功勋.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经过了50年代的“听”、60年代的“顶”、70年代的“拼”与80年代的“醒”后,终于成功地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华西村的实际结合起来,在90年代走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希望之路.他带领华西农民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吴仁宝同志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农民企业家,他带领华西村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把华西村建成了“华夏第一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在全国独占鳌头,被李鹏总理誉为“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吴仁宝同志当之无愧地成了当代农民的杰出代表,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人物.报道研究吴仁宝和华西村,数十年来经久不衰.大家想寻求华西巨变的原因、推广其经验,为中国农村奔向现代化找到一条可借鉴的道路.冯治的《评传》从立传和评说的角度,历史地全面地反映了华西村由穷变富的历程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真实地写出了吴仁宝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传》是一部成功之作,对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民奔小康、实现现代化,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这几天,手捧《评传》看吴仁宝的艰辛探求,看华西村的发展轨迹,不免陷于深深的思索.掩卷沉思,《评传》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是深化了对吴仁宝的认识.每个接触过吴仁宝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吴仁宝”,如“农民企业家”、“农民哲学家”等等.而在我的心目中,吴仁宝作为一个“农民政治家”的形象非常鲜明.读了《评传》,感觉尤深.首先是他善于从中国农民的命运,从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认定了一个真理:“选择了社会主义,就要干出个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代表老书记吴仁宝谢谢各位,因为华西有今天很重要的是靠各部门对华西的关心和支持,对华西的不断宣传.刚开始老书记坚决不同意写他自己的.后来省领导多次打招呼做工作才让写出来了.冯教授写这本书是很辛苦的.从上到下各级部门对这本书也是较关心和支持.从冯教授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写老书记一个人的事,而是写我们华西的整体,宣传了整个华西的发展.这次,我从北京回来,开了个村民大会,把村民大会作为《评传》授书形式,让华西村的村民都知道《评传》这本书,并让华西的村民谈感想.华西人都反映这本书写得实事求是,很有深度.今后,要好好学习,好好对照,进一步发展华西,中国改革的总设  相似文献   

7.
今日华西     
华熙 《江南论坛》2007,(8):61-62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信仰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不动摇.华西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华西得到成功实践的过程.去年"七一"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接见老书记时说:"你好,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谢谢你,谢谢你!"  相似文献   

8.
《评传》是研究和反映当代中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一部力作,是新时期中国农村伟大变革的真实写照,新时期新式农民的创业史.《评传》向我们再现了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全国优秀企业家,成为中国9亿农民最有影响的杰出代表之一的成长和奋斗的轨迹,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民的崭新风采.从吴仁宝和华西村,使我们看到中国农村的希望,中国农民的希望.认真读《评传》,学习吴仁  相似文献   

9.
《评传》客观地记录和评价了吴仁宝同志的经历和他所创造的业绩,也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无锡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及其取得的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华西这个苏南极其普通的小村,在带头人——老书记吴仁宝的率领下,经过半个世纪建设有华西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苦卓绝探索,现已建设成为一个中外闻名的“天下第一村”。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中国的新加坡”的江苏省江明市华西村,是改革开放后苏南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面旗帜。在建党80周年来临之际,笔者在华西金塔有幸采访了带有浓厚神奇色彩的中国农民杰出代表之一吴仁宝。刚从北京大学讲课归来的他,谈起华西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兴奋地说:“没有共产党,我吴仁宝只能从当年的放牛娃成为如今的放牛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华西!”  相似文献   

12.
全国著名企业家、华西集团董事长吴仁宝经常在中央党校等各种场合下,不失时机在推销华西的产品.同时,他要求华西人树立责任感、光荣感、使命感,坚持抓好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使华西的名牌产品能够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13.
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早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明星村.当有人问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华西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回答得干脆:“很简单,主要是实事求是.”又有人问华西致富的根本经验在哪里?他回答得坦率:“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作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吴仁宝深知它的真谛所在,因而始终恪守不渝.回顾吴仁宝率领华西人的创业历程,他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一位美国学者专程到华西考察。当他得知华西村的固定资产已超过15亿元,华西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日本,农民家庭拥有轿车的比例超过了新加坡时,他惊叹不已。回国后,他撰文说:华西的经历使人相信,中国苏南创造了东南亚的经济奇迹。 华西,是中国农村一个缩影,也是国外人士观察中国农民生活的一个“窗口”。就在这片土地上,寄托着一个普通中国农民──吴仁宝半个世纪来的美好梦想。 今年72岁的吴仁宝,有22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他11岁就给财主放牛,做长工。好容易熬到18岁,他借了点钱,做起了卖布生意,梦想有朝…  相似文献   

15.
华西村是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是华西村的精神代言人。吴仁宝被誉为农民思想家,凭着坚定的信念、超前的思路、高尚的人格,率领华西人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从贫穷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富裕,创造出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上下掀起"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潮中,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双学"(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华西村新经验、推动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活动,使我们全体华西人再次受到鼓舞和鞭策。  相似文献   

17.
熟悉中国史的人都知道,为古人做评传不容易,替象海瑞这样的人做评传更难。 中国历史的资料不能说不丰富,但能够成为传记素材的却并不多。无论是正史的列传,还是私人文集中的行状,充斥其中的大都是连篇累牍的仕进和政绩,最能体现传主精神发展历史的早期教育和心理状况等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由此而做成的传记也就只能干巴巴的,象流水账一样。这是替古人做传特有的难处。  相似文献   

18.
华西村,被人们誉为“乡村里的都市”。李鹏总理视察华西时欣然挥笔题词:“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近18年来,华西人所创造的两个文明的业绩,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实践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华西人认为,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实事求是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吴仁宝这位农民哲人谈到,“过去干了十几年,干的时候说是社会主义,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又不大像社会主义。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前吃不准,现在明白了。”他还对“人民幸福”这一本质性问题有过这样的解释,即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正是由于华西人对社会主义有着执著的追求和深刻的理解,才使人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邹东涛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相对于其他同类著作,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 孙冶方同志的遗著《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了孙冶方为构筑《社会主义经济论》这座理论大厦付出艰辛劳动后取得的主要成果。在全书六篇文稿中,有四篇是《社会主义经济论》本身的内容,占篇幅的近90%。还有两篇即《我与经济学界一些人的争论》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则同《社会主义经济论》有紧密联系。一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论稿》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第一,它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的自然经济论或其变种“产品经济论”(它们都把价值和价值规律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异物,不存在流通过程)的影响,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是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