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茜 《魅力中国》2011,(17):114-11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如何对实质经济产生作用,而利率手段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频繁调节利率。长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单一,主要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而信贷传导是以金融市场存在缺陷为前提的,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在中国货币政蓑传导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关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的合理的分析框架。文章首先介绍了西方货币政策利率理论,着重分析了这些理论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模式;其次,对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针对中国利率传导机制表现出的独特现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时期、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时期、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时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时期,并对每个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时期、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时期、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时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时期,并时每个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回归货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1978至2011年间中国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的互动机制。本文将中国内生性货币供应机制融入货币主义理论模型,阐明其与新凯恩斯现代宏观模型的内在联系,并以此构建动态模型系统,以信息准则和序列相关性双重约束设立计量模型,对通货膨胀率、真实经济增长率与货币增长率的互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中长期,货币增长率都显著驱动通货膨胀,但对真实经济增长却没有驱动效应。因此,调整货币供应机制是管理通货膨胀的关键。但是要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有效调控,就必须改变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执行模式,而货币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折中与融合为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货币当局的政策可信度对真实经济波动冲击的辩证关系.认为,在货币当局选择的是以货币总量等而非通货膨胀作为中介目标的非通货膨胀目标制条件下,公众对其货币政策可信度必将下降,真实经济受其拖累,加大产出缺口的波动.要破除这个困境,需要改变原先货币当局自身的多目标、易变动的政策策略.确立较低的通货膨胀目标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货币政策信任度,使经济朝着目标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文章对我国运用货币政策的实践效果包括反通货膨胀和反通货紧缩的政策内容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当前最新经济动态进行分析和给出政策评价。  相似文献   

7.
李强  张Jun 《特区经济》1994,(2):19-21
<正>在各种经济活动多以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情况下,运用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和流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我国处于两种体制转轨时期,传统的计划行政手段已不完全有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机制又尚未形成,金融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就越发显得重要.因此,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理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发挥中央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选择 所谓货币政策.就是指稳定通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货币政策有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宏观经济目标),是指一定时期最后达到的原则目标,它只能作为中央银行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井不能提供具体的数量依据.因此中央银行还必须找出一个短期的、具体的、数量化的指标,作为实现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即我们通常说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确定了货市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后.还必须确定可有效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宏观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及中国货币状况指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重点研究浮动汇率制度选择下的货币政策操作。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国家 ,汇率制度均是独立浮动汇率制 ,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是钉住货币总量目标或其他货币规划。借鉴浮动汇率制下普遍采用的货币状况指数 ( MCI) ,我们建立了中国的货币状况指数 ,除考虑利率、汇率因素外 ,还考虑了货币供应量指标。计量结果表明 :目前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规则主要是相机抉择行为  相似文献   

9.
刘群 《特区经济》1996,(4):25-26
<正>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就目前国内外不同的学术观点来看,大体可分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所谓促进论,就是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状态,政府可以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用增加赤字预算、扩张投资支出、提高货币供给增长率等手段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货膨胀促进经济成长的效应尤为明显,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其税收来源有限,但可向中央银行借款作为财政的主要融资来源。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只要政府将这种借款用于增加实际投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企业的投资不因政府的投资增加而相应减少,那么,这种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会由于增加了实际投资而促进经济增长。例如,今年我国将要实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其实质就是通过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达到向流通中增发货币、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所谓促退论,却与促进论相反,是一种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成长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持续的通货膨胀会经由降低效率的效应阻碍经济成长。具体表现是:1、通货膨张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而过度的资金需求会迫使?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趋势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一国宏观金融调控中,对基础货币和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的调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日益明显,中央银行对其的控制办与影响力逐渐减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在其货币政策操作中,更加重视利率的作用,而将其准利率作为调控的直接目标。以美国为例:为应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扩散,美联储在1998年9月29日到11月17日,连续三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从5.5%调低至4.75%,有效地防止了美国股市的暴跃。而在1999年,由于美国经济增速过猛、股市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于6月30日至11月16日,又连续三次将联邦基金利率回调到5.5%,进入2000年后,美联储又两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至6%,有效地防止了通货膨胀。但今年,为了保证美国经济在新世纪开始有较好的增长,防止经济衰退,于1月又将联邦基金利率调低0.5个百分点,从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实践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利率政策使用之频繁,其已成为货币政策调控中最主要的工具,在我国,虽然利率还未市场化,政府调控利率不是通过某一基准利率的变化,影响相关为主体的利益以实现其政策意图的,但无论其采取何种方式,1996年至今的7次大幅度的往复上率调整,已经说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利率的重要。然而,利率这一调控的政策效应,在我国表现的并不明显。国内大多学者是从我国行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中分析其政策效应不佳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我国利率结构存在的问题中探析近几年利率政策效应不佳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文章从理论阐释了通胀目标制的功能机理,运用48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对通胀目标制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锚住通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稳定产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货币政策框架。这一结论对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调整的我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庄勤 《世界经济研究》1990,(6):29-31,24
货币政策的实施,一般要通过货币政策的指标和货币政策的金融政策工具,然后再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指标是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货币政策变化的指示器。怎样选择货币政策的指标,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防止过度通货膨胀,这对货币政策承担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货币政策指标的演变和选择在西方国家中,用管理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方法来控制通货膨胀,联邦德国是首创的。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著名建议及货币政策规则思想的现代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讨论了在不确定性的短期宏观经济模型(即所谓的Poole模型)中规则的作用及中期模型如AS-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规则。我们特别关注所谓的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工具规则以泰勒规则为代表,而通货膨胀目标规则是最流行的目标规则。最后,我们介绍了最优货币政策的理论观点,并将所谓的芝加哥规则放入一个简单的实际货币余额增长模型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应量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但货币政策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该文通过探讨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分析其在我国实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任哲 《特区经济》2008,(12):80-81
货币政策名义锚作为保证国内货币价值长期稳定的约束机制,对于货币当局建立货币政策信誉、抑制通货膨胀和解决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三种主要的名义锚,即汇率目标制、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及它们在中国运用所面临的约束。最后就目前高通货膨胀背景下盯住一篮子物品名义锚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DSGE模型框架下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为了保持通货膨胀和产出稳定并使经济更快发展所使用的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目前,通行于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规则主要有利率规则和货币供应量规则。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已逐渐从货币供应量规则过渡到利率规则,而在我国不管是应用方面还是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哪一个货币政策规则更适合我国始终都还没有定论。因此,本文试图在DSGE模型的框架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得出,相比于货币供应量规则,利率规则下:(1)货币政策更有效;(2)技术冲击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更小;(3)技术冲击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更短暂。因此,研究得出,我国更适合使用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央行为实现调节经济的最终目标,往往借助各种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进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利率和货币供给两种.凯恩斯主义者主张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而弗里德曼(Friedman,M.A,1968)则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金融风险防控成为与价格稳定、扩大就业并重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文章论述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稳定金融风险上的作用机制及政策合作匹配问题。研究显示由于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非线性关系,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因此,应当将金融稳定目标明确纳入货币政策规则,且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匹配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一些国家陆续放弃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而采取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通货膨胀率作为中介目标具有显著优势,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对西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其定这一理论新的发展作了归纳: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信用渠道、(狭义)股票市场渠道。示了当前西方市场经济的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几条可能的途径。通过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些渠道在我国同样存在,只是由于外部经济条件的不同,各种渠道的作用效果不同。借鉴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笔提出了完善和重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