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加、印、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瞥李玉兰,亦冬本文欲就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韩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对我们有所借鉴。一、美国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预算体制,并采取较为彻底的分权“分税制”。美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分为...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按照行政管理层次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澳大利亚的三级政府对应着三级财政,每一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明晰。澳大利亚实行的是相对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财政收入由联邦政府负责征收。联邦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0%,州及地方政府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0%,其中税收部分由联邦税务征收机构代征。  相似文献   

3.
一、事权划分比较 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基础。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大多以比较明确的、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级政府事权为基础。 1.美国。美国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其政府分为联邦、州、地方三级。与三级政府相对应,财政体制也按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划分。美国自1787年通  相似文献   

4.
美国开创了现代联邦制度,经历了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新联邦主义阶段的发展模式,逐步走出了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道路. 美国现代联邦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依法划分,具有默示权力和剩余权力的规定;中央与地方体制是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最高法院对中央与地方的制约上;中央与地方之间是一种分权合作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财政集权与分权的优劣比较及制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闫婷 《开放导报》2005,(3):98-100
国家的财政制度安排属于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范畴,财政分权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治权力的划分在财政关系上的集中体现。财政集权和分权各有优缺点,完美的财政分权体制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在政治架构中不断地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由此进行事权和财权的合理划分并进行动态的调整,从而建立较为合理的财政分权体制。  相似文献   

6.
赵鹏 《天津经济》2008,(7):65-68
所谓税制,就是税收法规和稽征管理制度的总称。 目前,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州和地方(州以下的县、市以及供水、教育、消防等特殊区域)三级财政税收体制。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根据权责划分,对税收实行彻底的分税制。联邦与州分别立法,地方税收由州决定,三级税收分开各自进行征管。  相似文献   

7.
战后美国财政制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动向,是联邦政府补助州和地方政府的款项大大增加了,特别是在七十年代联邦政府实行了“一般收入分成”制度后,这项补助支出更出现了爆炸性增长。1950—1982年,联邦政府补助州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增长了40倍,年平均增长12.3%。1950年对州和地方政府的补助支出占联邦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是5.3%。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而且财政经济实力强大的联邦制国家,各级政府、特别是州政府在防范地方财政危机方面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法规。近年来,受前一轮泡沫经济破灭等因素影响,一些州和州以下地方政府预算风险剧增,危机频发。本文将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例,在介绍美国州级  相似文献   

9.
从公平与效率角度看美国“特许学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教育实行分权化管理,州和地方政府对公共基础教育负主要责任,其公立中小学教育财政支出占各级政府该类教育总支出的90%以上。联邦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则主要是从财力上对各州进行直接的教育补助,以及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资助某些教育计划和区域性资源中心(Re-gionalResourceCenter)等措施间接影响州及地方政府的教育控制权。长期以来,在分权化管理的基础上,美国公立中小学管理实行学区制,学校实际的管理权掌握在地方学区手中,具体由地方教育董事会负责审议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设施增置、人员聘用、资金预算和决算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重庆经济》2007,(2):34-37
一、美国城市规划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特点 (一)拥有较健全的城市规划体系 美国政府在各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规划。按照联邦和各州的规划法规,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划法规两个层次,有的城市还可根据需要编制设计导则。其中,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性文件;区划法规是按照总体规划编制的用以规范规划区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的法律性文件;设计导则是在城市风貌方面对区划法规的补充。在土地使用规划方面,联邦政府只能决定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的使用,州政府依据州宪法或其它特别的法规,将除州所有土地以外土地的使用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1.
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是财税体制关系.中国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税权集中、税法统一,除中央政府外的其他政府对税收的权力非常小.本文在对财政分权理论进行文献研究基础上,概述了我国财税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分析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的影响,针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为缓解地方与中央政府矛盾,优化彼此关系给出合理意见.  相似文献   

12.
财政分权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权力分配关系,利维坦假说认为财政分权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规模。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财政分权格局与地方政府规模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构建了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我国1994-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财政分权水平与地方政府规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维坦假说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3.
在财政联邦制下,收入分配职能一般归中央政府。然而,随着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一些国家福利改革的实践,出现了收入分配职能的微观化趋势。收入分配职能不能简单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分配,收入分配的结构多元化需要良好组合多级政府的决策,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对收入分配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4.
窦红 《改革与理论》2001,(10):59-61
美国政府分为三级,即联邦、州和县、市、镇。三级政府各有自己的职责和服务范围,相互不重叠,不交叉,不干扰,充分体现了分权的结构特征。联邦政府一般不向州政府下达指令,政府的功能基本由州政府决定,它决定自己的教育方式、税收方式、政府结构等,同样县、市、镇地方政府在行政上与州政府也没有太多的联系,每个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功能。同时上级政府对  相似文献   

15.
陈志广 《改革》2012,(1):56-65
公共支出效率主要受相对财政自主——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在支出中的比例——的正面影响。这表明了分权确立独立主体的激励型好处,但更受绝对财政自主——地方政府自有收入——的负面影响,意味着我国分权缺乏相应的控制和问责机制,所谓的财政自主还没有达到规范意义上的要求。因此,我国地方分权应坚持,但配套的公共财政包括公共预算制度更应尽快建立和健全。  相似文献   

16.
最近20年来,发达国家财政联邦主义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分权化趋势明显,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地方政府的权利,使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健康的经济与财政形势有助于改革成功,选举承诺(electoral mandates)有助于启动改革,当中央与绝大多数地方为同一政党(联盟)控制时有利于推进改革进程。清楚划分不同层级政府支出责任,建设多层级政府间财力均衡化体系,科学管理地方债务,促进地方政府间横向协作,确保地区间"良性"税收竞争的制度设计,是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李娜 《改革与开放》2012,(10):25-26
一、宪政化过程中的财政分权法治化发展情况 (一)规范财政分权的宪法基础与法律匮乏 导致我同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和谐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法律层面的原因来说,它无疑是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宪法基础与法律的匮乏所致。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在美国称之为政府会计。而严格地说,我国没有政府会计,只有预算会计。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美国,政府分为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两大体系;非营利组织又有联邦政府创办、州和地方政府创办和民间的非营利组织等三种不同的情况,所以,其会计规范也属于不同的体系。我国的政府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组成。政府会计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政府会计的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性和专用性。  相似文献   

19.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与地方开始正式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制度,而在分税制下,由于"财权上移,事权下压"以及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愈加凸显。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财政分权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催生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加剧。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棘手问题。这一关系实质上是一个法定社会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关系,能否将其协调好,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长治久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属于一国的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人们一致认为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但从国家权力角度看,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很强的复合式色彩。而美、德等联邦制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分权还是集权问题上,单一制和联邦制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一致性,甚至表现出一种趋同的趋势。联邦分权模式的许多做法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