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刘-拉-费模型政策含义是,加速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保持农业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完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该模型对我们的启示是:“三农”问题的求解前提是消除城乡分割制度;根本出路在于产业非农化和人口城市化。为此,要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走以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状况分析●吕劲松由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向出现了从乡村到城镇,由城镇到城市的阶梯转移和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由一产业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化势头,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文明广泛传播的前提下,城市的物质文明、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因素不断向农村延伸、扩散和辐射、再生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农产业大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人口数量逐步减少;农村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也日益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即将加入WTO,各地都在抓紧研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根据湖南的省情,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有可能完成对先进地区的赶超。本文试图从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角度,作一些初步探讨。一、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这是由农村、农业的地位所决定的。所谓非农化,实质上是指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地位的转换,是指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次产业为主的转换。湖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在2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90%是农村,在6440万人口中,80%是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5.
乡村非农化即乡村地域非农产业与活动逐步发展壮大之过程。乡村非农化研究已成为我国西部转换二元结构,由传缝经济走向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昆明作为西部大城市之一,其周边农村地域非农化起步晚但进展迅速,在全省领先,其非农产业的地域分布密度和结构类型复合度均由中心向外递减,表现出同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昆明农村非农化特征在西部颇具代表性。强调非农化理论与宴证研究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以来,与全国性的农村工业化同步,吕梁地区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流动转移,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工业及其他大城市非农产业部门转移,而且转移的总量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认真研究分析并着力解决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加快吕梁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北产业结构的逆工业化变动特征及转型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证研究中发现改革开放以后东北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出逆工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的逆工业化,表现是农业劳动力构成没有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降低,反而是工业劳动力构成下降,而从工业中转移出的劳动力不是流向服务业,而是倒流回农业中去;二是农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乡村工业化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三是工业内部仍然按照重重-轻轻的轨迹发展,重工业内部结构没有改变,仍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四是服务业是在一种低水平上的扩张。针对东北的这种逆工业化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本文认为不能就单个产业内部谈调整,而是应该将三次产业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总体上的转型,构建一种和谐发展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从本质上看,都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都市集聚和都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这样一个两位一体互动的社会变迁过程。其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口结构的非农化、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大众传播的普及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其中农村人口向都市的集聚是都市化的数量含义,其衡量标准是人口的都市化率,即都市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认为,要解决农业可持续的问题,除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外,重点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一、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城镇化发展滞后。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工业化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 80年代初开始,我国…  相似文献   

10.
一个村庄50年的城市化变迁——保定市颉庄乡薛刘营村调查徐建青农村城市化可以有二种类型,或者说有二条道路,一种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向城市、城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建设和发展;另一种是城市郊...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人口在不同地域间的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经存在。但作为现代发展意义上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而出现的。工业化的启动,使得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地域中心。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和农村作为工业化起步时国民经济的主体部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既是一个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又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涿鹿县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不断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子,加快了城市化发展步伐,带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综观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发展经验,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伴随着整个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村人口在不断地减少:一方面是农民在产业间的转移,农民不断地从农业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地理位置意义上的转移.农民不断地向城市(镇)集中.这两种意义上的转移进程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同样不能背离这一客现规律,借鉴有关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将会对我们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王雪梅 《广西经济》2004,(12):33-34
农村工业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进入非农化就业,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全面推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是推进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的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逐渐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和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可自由流动的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随着产业发展日渐向城市聚集,推动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创造了城市文明。从1985年到2012年,随着工业化推进,我国城镇人口从2.51亿增加到7.12亿,城镇化率从23.71%提升到了52.6%。单从数据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然而现实情况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还包括了接近2.63亿的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工作、生  相似文献   

16.
浙江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经济发达,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向工业化后期转变。但是,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与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很大。近年来,浙江农村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使农村非农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使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相似文献   

17.
研究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特点是探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有序转移的恰当切入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还直接关系到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汪波 《江西改革》2001,(2):9-11
江西农村城镇化是70年代初现端倪的,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传统经济的,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极大冲击了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力推动了我省农村城镇化进程。据统计,1999年底,我省共有21个城市,其中省辖市7个,县级市14个;小城镇1816个,其中建制700个,全省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8.6%,非农业人口点21.43%。城镇化水平为23%,比1978年155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李海鸣 《特区经济》2013,(10):86-87
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因果,互推发展。工业化发展通过就业需求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提供物质基础、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向非农化方向转变以及与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契合等方面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通过生产要素集聚集约、生产、生活资料大市场的形成、营造创新环境、带动市场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促进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雨 《老区建设》2009,(9):60-61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概述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发展状况 十九世纪初,美国农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四分之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到城市非农部门就业,加之部分城市人口向农村非农部门倒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