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李苏豫 《魅力中国》2009,(3):113-113
教育是为了给孩子们带来五彩缤纷的生活。让孩子学习钢琴,也是为了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要让孩子们从学习音乐、学习钢琴中开发大脑,启动大脑机制充分发挥音乐潜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正如苏格拉底说道:“音乐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手段,因为节奏与和声能够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并且赋予人们礼貌和优雅的气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地有数千万小企业老板、工人、出租车司机和体力劳动者兼职,有的是为了让孩子上大学,有的是为退休作准备,有的也许是为了攒钱买一台新电视机。他们的共同力量使中国经济以令世界其它国家觉得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增长。这些人太勤奋了,让人来不及理解他们打造出来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3.
李红梅 《魅力中国》2010,(19):271-271
失败与成功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能阻止孩子犯错误,但能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其错误。怎样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孩子的错误?这要求我们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他犯错的本质原因;为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让“习得性无能为力”远离孩子;用阳光心态面对孩子的每次犯错,使他们天天生活在“爱”。  相似文献   

4.
治本之策依然在于切实实现权利平等,让全体国民能够在自己的国土上自由走动生活在当下,大抵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有些烦恼能够说出来,并获得共鸣;有些却只能憋在心里,发酵,折磨自己,或者举身一跃,万事皆休。以前者为例,据搜狐、华声在线披露,一对浙江夫妻在广州创业,孩子该上小学了。虽然他们一直在交教育附加费,但孩子上学还是颇费脑筋。他们选了四所学校去报名,一家说他们没交社保,直接拒绝;另一家要求在学区有房产;托关系找到能接收的,需要赞助6万元。想想孩子未来高考要回原籍,夫妻俩无奈,放  相似文献   

5.
你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外地谋生糊口。你们的孩子有的才刚断奶。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像孤独的荒草一样生长。他们还有一个让人心痛的名字--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6.
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为了让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点肉,他和三个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创业之路。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做饲料,又成为中国饲料大王。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主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13年前,薛丙让、张清莲夫妇从村口捡回了脑瘫"女儿"楠楠,并顶着世俗压力和经济重负,将她一直悉心照养长大;13年后,在知道孩子亲生父母的消息后,为了让"女儿"有个好的归宿,他们强忍内心痛苦,毅然将孩子送还给亲生父母,而他们开出的惟一条件是:只要"女儿"幸福.……  相似文献   

8.
吴娟 《西部大开发》2011,(12):29-29
班主任工作很复杂,也很累,特别是80,90后的学生不好管理,再加之受地域的影响,农村孩子和山区孩子更不好管理。为了生计,大部分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由于部分家长溺爱孩子,势必给学校班级管理带来更多困难,致使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这项工作。就因为学生难管,使我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使命下我工作了18年。  相似文献   

9.
刘铁芳 《中国西部》2014,(12):116-119
<正>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混沌个体(小孩子)的时候,怎样引导他们,给他们赋予一种灵魂,然后让他们的生命世界拥有秩序。在这个自然的世界里,太阳给我们带来了秩序。那么,我们心灵的世界是什么带来了秩序呢?孩子们的生命世界是如何成就这种秩序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使一个孩子在遭遇困顿的时候不想自杀?让大家在失恋的时候仍然好好地活着?……这些引领着每  相似文献   

10.
13年前,薛丙让、张清莲夫妇从村口捡回了脑瘫“女儿”楠楠,并顶着世俗压力和经济重负,将她一直悉心照养长大;13年后,在知道孩子亲生父母的消息后,为了让“女儿”有个好的归宿,他们强忍内心痛苦,毅然将孩子送还给亲生父母,而他们开出的惟一条件是:只要“女儿”幸福。  相似文献   

11.
熊英 《西部大开发》2011,(10):40-40
让孩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成为情感健全、勇敢自信的人,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社会,清楚地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使它们能够面对挫折,走过挫折,成为坚强的人、乐观豁达的人,让他们心灵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12.
刘洪华 《中国西部》2012,(21):134-139
每个班里总有一些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他们总是变着花样的给你出一些难堪的问题,对此,老师们给他们一个封号——“调皮孩子”,这帮孩子在生活中逐渐的形成为一个小团体,有一个核心人物在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改变他是改变一个班级的关键,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其实,当我们一味的指责调皮孩子时,而忽略了他们调皮的天然性因子,潜意识认为他们身上有数不清的坏毛病,因此让我们的视野和管理教育思维更加狭隘,他们身上的缺点得到了极度地放大,优点被常常地忽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教育的本质。作为教师,能够顺势发挥教育技巧,让他们成为班集体中的正面发展推动力量,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于霏 《中国西部》2012,(9):29-31
"我们融入了上海的生活,融入了这个社会,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一个难题是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难题。有的孩子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在上海接受教育,可是初中毕业后却又要回到老家中考,对于孩子来说,故乡已是他乡,上海才是真正的家。有些孩子连家乡话都听不懂,如果让他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再生活学习几年,对于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教材的差距及生活环境的变化,会给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平平 《东北之窗》2013,(20):58-59
这些孩子没有被遗忘。大连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实施的“爱心音乐教室”工程为他们送去了温暖,为他们插上了翅膀。近三年来,“爱心音乐教室”工程已经为大连及辽西山区捐建了25所音乐教室,先后吸引了20多家大企业参与,100多名志愿义教老师。足迹遍及大连及辽西山区近百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达2万多人。  相似文献   

15.
<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经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共鸣,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什么都希望能从娃娃抓起,足球、舞蹈、钢琴、武术、奥数、英语、主持、美术等等兴趣班报了个遍,就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不是在幼儿园就是在上兴趣班的路上,更不要说小学、中学生了,孩子们忙于各种学习,可以说是苦不堪。于是有人就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产生了疑,他们认为:"人生是场马拉松,并不是短跑。起跑得再快再猛也不能保证在马拉松途中一直保持着强劲,也不能保证赢得后的胜利。"文章在报纸上一出,又引起了众人的附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6.
正建一个足球场需要些什么?资金、人工、场地、时间缺一不可。那么在偏远的山区,为孩子们建一个足球场又需要些什么呢?还需要一份心意——"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重"。2017年8月,公益活动"传球计划"正式发起。贵州六盘水果布嘎乡的高石小学迎来了18名支教志愿者,他们带来了为期一周的特色足球支教。更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志愿者在海拔近2500米  相似文献   

17.
刘姿慧 《东北之窗》2013,(10):50-51
这些年,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就一个比一个忙,忙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甚至从孩子还没下生就开始"忙"了。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准妈妈们在怀孕期间就要进修"准妈妈班"的课程。为了能让自己生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纪宝宝"、"龙子"、"金蛇"……母亲们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进行剖腹产。为的是要赶那个"吉时良辰",为孩子出生讨个好彩头。俗话说"强扭的瓜儿不甜","瓜熟蒂才能落",就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不顾风险和健康,让孩子按照"预定"的时间生出来,出生的是否有意义哪?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少了一道工序,那这个产品的质量和寿命都会受到影响,更何况生孩子少一道"工序",会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8.
提起东丽北程林中心小学,熟悉的人都会说:“那是外来人员子女流动的‘驿站’。”也难怪,地处城乡接合部,80%以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流动性强,使得这些孩子“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而这里的教师并没有因这些学生的特殊而减少付出,相反,他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正如校长陈宝莲所说:“学生的父母在这里工作,为天津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一定要让这些孩子与市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让学校成为他们温暖的家。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活外来人员子女大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也很宠孩子,很少让他们做家务。“一个不会劳动的孩子怎么会…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在家长心中,补习已经渐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补习所带来的效果如何?文章从当今社会补习现象出发,分析补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提倡家长,教育者在面对补习这个问题时,能多跟孩子沟通沟通,听听孩子们怎么说,让孩子在自愿去补习,这样可以让补习的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伍剑 《中国西部》2011,(26):80-81
我们的教育为了谁?这个话题似乎很荒唐可笑。 有人回答:教育孩子,让孩子学知识。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非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是非能力。这样说似乎有点不明白,简单地说,在孩子真正成为社会人之前,让他们掌握前辈人已经掌握的生活的技能知识。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