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艺  文淑惠 《经济学家》2023,(10):43-52
RCEP是东亚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基于改进的贸易联系强度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21年RCEP制造业贸易网络与各成员国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演变趋势,并对贸易网络演化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RCEP制造业整体贸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国成为贸易网络的中心,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第二,网络中心度和贸易联系强度对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系数与GVC分工地位负相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的聚类系数对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RCEP成员国均能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中受益,但发达国家GVC分工地位提升更显著。第三,技术溢出、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韧性三种中介机制的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GVC分工地位提升。而对于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提升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2002-2016年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分析创新要素对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揭示技术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机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研究发现:基础创新、产品创新和创新绩效对于提升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产品创新的贡献最为显著,基础创新和创新绩效都有明显贡献,政府支持有待加强,企业家精神亟待培育;技术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中介效应因创新要素而异,基础创新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创新绩效主要通过提高产业效率和增加产业效益,产品创新则通过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效益增加来提升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3.
合理利用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有助于区域创新发展与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利用程度则受其吸收能力影响。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产品创新阶段,利用Network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计算全国内地30个省域两阶段创新效率,将吸收能力引入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溢出效应在部分年份显著,省域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时,提升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均有促进作用;价值链溢出效应不显著或者存在负向影响,创新过程两阶段相对独立,此时提高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提高没有显著作用,甚至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艺毛  李春艳 《经济纵横》2019,(11):108-121
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取跨国资本和扩大贸易流量,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嵌入全球知识生产网络、获取更多国际知识溢出的机会。我国在吸收利用国际知识溢出的多种渠道和途径中,进口贸易渠道水平国际知识溢出能够促进产业实现流程升级,垂直国际知识溢出的后向关联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形成了倒逼机制,但前向关联效应抑制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前向参与程度,导致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陷入进口贸易的"需求锁定"中。FDI渠道的水平和垂直国际知识溢出均阻碍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虽然后向关联效应能够加深前向参与程度,但其他途径均使制造业后向参与程度加深,并由于过度嵌入而陷入低端锁定的危险中。我国制造业国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提高能够正向调节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但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不同影响的进口产品给予不同的政策;积极应对外商投资的结构变化,调整引资政策。  相似文献   

5.
双向FDI协调发展是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空间溢出效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需要深入探讨。本文基于2007—2019年5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双向FDI协调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第二,双向FDI协调发展在促进本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同时,还会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其他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也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受双向FDI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第四,双向FDI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传导,促进其他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全球贸易“新常态”与“新冠”疫情双重冲击下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脆弱性问题,研究从网络治理视角,选取国内制造业9个行业的1607家企业样本,分析网络距离、网络密度、网络位置三个维度及各维度相互作用对企业开放型技术双元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对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在于协调异质性特征网络和开放型技术双元的多维关系:网络距离有效促进了技术探索;网络密度增强了技术应用;网络位置则使企业能够在不同核心功能网络中协调网络密度与网络距离关系,以最大限度来提升开放型技术双元能力。而空间溢出效应,则增强了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与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关系模式的全面性影响联系,促进了网络异质性技术与网络分工合作关系的匹配和链接,延伸了企业对网络内外技术吸收与整合能力,其所产生的产业聚集与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企业开放型技术双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系统分析制造业数字化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0—2019年全球42个经济体制造业面板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源自国内的制造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源自国外的制造业数字化会抑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国内数字化投入可以通过效率提升效应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因此,建议全方位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和障碍,加强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产业数字化来源的影响,充分发挥源自国内的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逐步降低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对国际数字产业资源的依赖,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研究结论对中国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引用数据,利用度中心性与结构洞指标揭示网络结构演化对技术多元化的影响机理,并探究两者间联合效应对技术多元化两个维度(核心技术和非核心技术)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非核心技术情况下,相对于能力获利策略,创新主体更倾向于控制知识外溢风险;核心技术情况下,创新主体不仅占据结构洞中介位置获取信息资源,还通过提高异质性知识的吸收转化能力形成路径依赖,降低核心技术能力僵化性从而获得潜在收益。此外,度中心性对核心技术存在三重门限效应,对非核心技术存在显著双重门限效应。结构洞对非核心技术具有倒U型影响关系,对核心技术存在显著双重门限负向作用。最后提出加强核心技术识别与挖掘、非核心技术探索以及注重不同门限区间技术溢出调节作用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产业创新从区域的角度来说,一般有两个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地方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文章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对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的价值链及其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网络中,处于网络中心的少数核心企业控制和影响着大量非核心企业,但非核心企业创新能力成长也将影响核心企业和整个创新网络。结合沈阳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情况,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在企业规模、所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发展面临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技术水平、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以及政策环境等均影响着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优势。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数理模型,利用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构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省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且具有动态非线性递增效应;与东部地区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更大。就内在机制而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两条基本路径。进一步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有资金与技术密集、知识自发溢出等特点,其功能提升与发挥程度决定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关键在于促使创新价值增值最大化,充分发挥产业链功能。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构建基于创新价值流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功能演化GERT网络模型,以知识互溢为视角,设计未进行知识互溢、初步知识互溢和充分知识互溢3种仿真情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知识互溢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创新价值增值,提高价值转移概率,充分知识互溢对提升原材料、电池、电机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功能意义重大。因此,相关部门应精准施策,在发展分散式充电桩、增加“三电”环节资金和人才投入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自主创新和知识溢出是技术落后企业提高知识存量,实现技术追赶的两个主要途径。知识溢出作为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之一,对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以 Verspagen&Caniëls 的知识溢出模型为基础,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模型。然后,以此模型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知识溢出和自主创新共同作用的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知识存量差距范围,以及知识溢出各影响因素对技术追赶的影响,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知识溢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Marshall对外部性的讨论,自新经济地理理论以来,知识溢出更成为了近年来研究区域经济学增长、产业集群创新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变量。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发现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是知识溢出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产业内知识溢出和产业间知识溢出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程度各异的影响;其次,因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的存在,限制了局部区域知识的外溢,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域性特征。在一定范围内,人力资本流动、商品贸易、FDI、合作研发、非正式交流等活动均成为了知识溢出的途径。尽管知识溢出是无意识的行为,但知识在流动中留下了可追溯的痕迹,并可通过知识生产函数法、专利引用文献法、C-H模型进行测量。最后,文中还展望了知识溢出在解释企业创新决策行为、产业集群创新、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应用,并指出下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将创业行为、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发展绩效纳入一个研究框架,利用来自产业集群的310名创业者的调研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三者关系的研究假设。结果表明:创业行为中的机会识别、资源整合、模仿行为对机会捕捉知识溢出和克服新进入缺陷知识溢出有正向影响;网络建构对两者的影响不显著;团队组建对机会捕捉知识溢出有正向影响,对克服新进入缺陷知识溢出的影响不显著;机会捕捉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发展绩效中的产业关联和主体交互维度有正向影响,对集群创新维度的影响不显著;克服新进入缺陷知识溢出对产业关联、主体交互和集群创新均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主创新和知识溢出是技术落后企业提高知识存量、实现技术追赶的两个主要途径。知识溢出作为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之一,对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以Verspagen&Canils的知识溢出模型为基础,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模型。然后,以此模型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知识溢出和自主创新共同作用的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知识存量差距范围,以及知识溢出各影响因素对技术追赶的影响,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胡健  焦兵 《当代经济科学》2011,(4):11-15,124
本文选择我国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煤炭产业为研究样本,对我国西部能源产业的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能源产业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效应;②资源禀赋差异是我国西部能源产业集聚的首要影响因素,而技术溢出、劳动力集聚以及中间投入要素的集中也与能源产业的集聚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派观点相一致;③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竞争程度、专业化程度以及西部地区产业的分散化程度与其技术溢出水平显著相关。因此,只要构建好西部能源产业创新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由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进而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企业在生产链中的位置差异决定技术创新模式差异,而技术并购作为主要外源性创新资源渠道,对于生产链上不同位置高技术企业的影响不同。从微观层面研究高技术制造企业生产链位置与技术并购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处于较高生产链位置的主并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并购促进创新绩效提升,技术基础宽度在其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跨界技术并购且主并企业位于东部地区的技术并购事件中,上述关系更加显著。结论可丰富企业生产链位置研究,为处于不同生产链位置的高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并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