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智能化是工业4.0时代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举措。素以制造业见长的吴江,近年来积极创新工业体系,探索发展智能工业,围绕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性电子商务等六大关键环节率先布局,赢得了发展先机,走在了同类区域前列。当前,智能工业在吴江蔚然成风,一批龙头企业成为行业标杆,一批重点领域的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环境深刻变化,传统制造业关键技术环节、数字化转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供应链韧性的发展。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应用数字技术,不断打破传统的制造流程,为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红利,推动供应链朝着更加稳定、完整、强大的方向发展,早日实现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3.
汽车产业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主要战场。柳州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虽然已在路上,但是仍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研发能力不足、信息化和后市场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仍然突出。为此,本文从智能制造的内涵入手,在分析柳州汽车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适合于柳州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政策建议。从柳州汽车产业自身智能化平台建设、供应链企业智能化改进、高端智能制造人才培育机制三方面着手,给出柳州汽车产业制造智能升级的思路与方法,其部署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柳州汽车产业的整体质量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快速发展,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供应链效率的关键。此外,自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所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制造型企业可以应用零库存管理策略解决企业的诸多问题,积极而又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的挑战,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嘉兴市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与我国其他省市一样,陷入了"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境。如何破解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总结了嘉兴市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尽管嘉兴智能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情况看仍然处在一个起步阶段,面临着5个方面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嘉兴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的6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镭  宋倩 《商业时代》2007,(31):41-43
动态联盟是信息化进程的结果。制造网格使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客户关系和营销模式均发生改变,进而带动虚拟经营模式的变革。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制造网格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研究制造网格技术发展环境下动态联盟的新特点、运行机制和我国制造业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苏制造业发展相对比较发达,但是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制约着江苏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针对目前江苏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快速响应机制缺乏、协同困难、服务化和集成程度低等问题,可以通过供应链集成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等方式来提升制造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外资是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制造强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针对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如何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展开研究,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以及面临的新优势与新挑战,并提出了如下推动制造业利用外资扩量提质的对策建议:综合运用产业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先进制造业外资,推动传统制造业利用外资转型升级和向中西部转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营造开放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把人才作为制造业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王晓艳 《商场现代化》2007,(10):129-130
家电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体企业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的竞争,家电制造业已开始重视供应链的整合。文章分析了我国家电制造业进行供应链变革的根本原因,指出家电制造业要加快供应链整合步伐,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论述了企业应如何提升供应链管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基地,制造业也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我国是制造的大国,但是想要走上制造"强国",就需要注重物流的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在此背景下从供应链管理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并以上海市为例做出具体的分析,希望能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田甜 《商场现代化》2016,(30):115-116
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效率不仅影响制造业的经济,而且也对我国经济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制造企业要能产生新型的建设理念,把信息化建设观念融入到制造业中,从而提升整个制造业的制造效率。但要想有效的建设信息化制造产业,制造产业就要深入研究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和思考影响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因素,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因此,本文将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志萍 《中国商人》2023,(6):104-105
<正>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在此过程中,人才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然而,由于传统制造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巨大挑战、企业对智能化人才需求的增多等原因,我国传统制造业人才智能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当今制造业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普遍难题的详细分析,文章认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进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流程的再造是我国制造业应对市场挑战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当今制造行业管理变革为案例,探讨了我国制造企业进行流程再造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晗  刘辉 《现代商业》2024,(5):169-172
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成为解决当下环境问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方向。本文既是对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的探索,也是对企业绿色智能制造转型过程的思考。基于中国巨石绿色智能制造实践特征,从财务绩效、成本、期间费用、资产运用效率、融资获取能力五个方面对中国巨石财务效应进行分析,发现绿色智能制造通过“竞争优势、成本管控能力、绿色治理能力”赋能企业财务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机器人、数字化制造、3D打印等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工厂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云制造、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电子商务等网络协同制造模式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全球制造业孕育着制造技术体系、制造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的巨大变革,智能制造已初现端倪。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制造业如何跨入以计算机云端为基础,大数据为背景信息化时代。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对制造业企业持续性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将会得到显著改善,对制造业企业持续性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制造业企业所处地区及客户集中度存在差异,供应链金融对制造业企业持续性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文章拓展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持续性创新活动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帮助企业“对症下药”,根据制造业企业所处环境,采取相应对策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建设更有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入世以后,我国汽车制造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延迟策略能使制造型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在分析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基础上,探讨了延迟策略在我国汽车产业链中的应用,以提高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以制造业为例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智能化水平低、智能制造产业初步形成、重点领域人才供给滞后等,运用微笑曲线理论对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发展提出加强人才储备,推动劳动力结构升级、政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创新、优先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2016,(9):246-247
制造业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的产业,还是社会的生产以及再生产的源头。物流市场的服务主体是制造业物流也是全社会的物流基础,作为物流体系的重要部分,它的精益化管理对全社会的物流发展有极大的意义。在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在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全面,我国制造业在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方面正在不断的加强。研究物流精益化的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物质的快速配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物流供应链的研究,可以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制造业物流现代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前言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长、社会生产分工协作度高,特别是对于离散型机械制造业而言,产品工艺复杂、制造周期长、产品及物料品种规格多,电子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