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综合国内外对影子银行定义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影子银行分外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两部分,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测度,得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规模都在不断扩张的结论.为控制影子银行风险必须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控制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循序渐进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导致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本文依据固定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为实证方法,样本为沪深A股2011至2020十年间上市公司数据,对公司影子银行化规模与其创新投资水平进行了探究分析,并从融资约束的角度探究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创新投资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抑制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融资约束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3—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显著降低了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具体表现为业绩预告准确性和精确度的下降。机制检验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提高企业业绩波动、增强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两种渠道恶化业绩预告质量。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未采用“四大”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果为规范管理层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加强监管部门及外部力量对管理层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以及引导投资者辩证看待管理层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角度剖析了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和机制,基于三个假设命题构建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融资结构的关系模型,并运用2009—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第一,融资结构对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业务的规模产生显著的影响,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对企业影子银行规模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外源融资相较于内源融资、股权融资相较于债权融资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第二,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引致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剧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第三,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规模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与其融资结构的关系存在差异,国有、大型企业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占比高,影子银行化动机强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上升,影子银行化行为会因股东关注和社会舆论受到一定的约束。最后提出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岁末年初,"影子银行"这个舶来词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但是同为"影子银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和国际上定义的影子银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影子银行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定义,面临的风险等方面系统比较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中国特色,并提出对策建议。以达到引导中国"影子银行"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有资本参股非国有企业为切入点,选取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国有资本参股对非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国有资本参股会抑制非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有资本参股通过给非国有企业带来投资机会发挥资源支持效应,同时对非国有股东形成有效的咨询和监督作用发挥治理效应,从而抑制非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有资本参股对非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在规模较小和处于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区分国有股东类型发现,存在国家股时,国有资本参股对非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