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聚焦新时代十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阶段,总结回顾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历程,评估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展望新征程上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新时代十年,中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新常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年间,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绿色低碳发展步履坚实,对外开放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统筹区域战略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定位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拓展。在内涵上,经历了1.0阶段的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效率提升,2.0阶段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以及3.0阶段的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还进一步体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在路径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的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顺应这些要求,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托创新驱动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有序推进城市群高质量集聚,把城市群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区与先行区;全面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将县城和小城镇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区;深度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别,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综合区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正确处理好中国式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及路径依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逐步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张兆伟 《生产力研究》2023,(1):70-74+95
基于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邻近、地理等三种矩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剖析了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数字经济通过释放扩散效应、溢出效应、普惠效应,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符合我国数字经济的区域发展与布局,充分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对于不同水平的数字经济地区进行宏观调控,形成以技术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合理化区域研发投入差异,助推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山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打造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构建更好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切实筑牢防范化解风险隐患“防火墙”,成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必须切实加强前瞻谋划,沉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必须积极抢抓战略机遇,不断增创发展领先优势;必须弘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大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对筑牢生态屏障、缩小经济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是实现全国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然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落后、发展动力疲软等问题限制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创新性、进步性和延展性的新型经济形态,将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促进完善黄河流域自然资源市场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保障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分类发展并举,赋能系统发展;助力黄河流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于:以全域统筹为导向,构建黄河流域数字化协同治理机制;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全面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现代化变革;以安全稳定为目标,推进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规范化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保障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制造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15—2019年59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组织外部竞争和内部生产要素视角,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非平衡面板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双元性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行业竞争能够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不同子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而资本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不仅有助于揭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还可为企业制定人工智能创新战略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在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与已经实施的各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相互配合,通过“叠加效应”“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共同构成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旨在全面擘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空间格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完善统筹机制,进一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采用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线性、非线性视角考察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外开放背景下,这种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非线性特征,对外开放能有效规避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边际效率递减困境;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科学处理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的关系,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为我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带来新的机遇。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直接促进我国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两个方面间接提高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对中高低端制造业均可以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对中低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大的促进效应;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在中西部地区该效应暂未显现。基于此,我国应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布局,努力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制造业出口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2.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战略路径。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战略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过去主要以资源投入规模衡量创新能力的战略理念亟需调整。那么,创新质量能否比创新投入规模更好地解释区域高质量发展机制?为此,首先以区域创新全过程质量模型为依据,构建区域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方法评价2016-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域创新质量;其次,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评价同期各省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我国区域层面创新质量与高质量发展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质量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解释力;而且,相较于创新投入规模,全过程创新质量能够起到更好的解释作用。研究结论对我国各省市全面提升创新质量和谋求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我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思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创新驱动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该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制定民营企业创新驱动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民营企业如何评价在创新驱动下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居于核心与关键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基于中国积累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现实,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也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联动性、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难点,基于此,应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作为实践方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瓶颈制约、总体缓解、基本适应三个阶段,进入引领发展阶段;基本矛盾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交通运输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交通强国的基本内涵包括“自身强”和“强国家”两个维度,要求以人文—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秩序为基本依据,顺应信息时代人类活动时空组织模式的革新,通过应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交通的需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和战略性作用,推动形成和谐、有序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经济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 航运强国”, 纵观当代的 经济强国, 没有一个不是海洋强国、 航运强国,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经济强国的根 本要求, 但我国与世界航运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必须加快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由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的跨越升级。 本文从国际航运中心和高质量发展两 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细分了国际航运中心的构成要素, 从绿色、 创新、 协调、 开放、共享、 安全六个维度梳理了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另一方面借鉴 GAWC 网络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中国大陆航运中心网络, 找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当下的定 位, 探讨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胡军锋  华中煜 《经济研究导刊》2012,(29):241-243,247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资源大市向资源强市跨越式发展,是建设幸福商洛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树立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文化自强的理念,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点,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着力点,把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点,把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点,把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能力作为关键点,不断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湖北疫后重振的关键所在.针对湖北工业疫后重振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应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把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上,狠抓稳链强链,拓展产业技改升级空间,推动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雯  原志听 《技术经济》2023,42(7):77-93
基于 2005—2019 年中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失,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数据,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公共 服务、生态环境 4 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回归控制法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评估其对区域高质量发展 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推动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技术升级的 同时,改善了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然而,其并未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数量的全面攀升。究其原因,在于该战略对不同 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相应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为定量分析和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提供了一定参考,并对 化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深入认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对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十分重要。本文全面阐述了未来五年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创新举措。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本文的分析对于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